港地区各高校图书馆之间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资源共享搞得相当出色。近些年来,有三个原因促进了他们之间的合作与共享。一是经济压力,二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使用量的不断增加,三是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在合作上,他们主要是开展馆际互借服务。他们规定馆际互借的申请必须符合香港版权条例,一般来说,视听资料,参考书籍、某些毕业论文都不能通过馆际互借取得。对于教师及研究生,各馆的馆际互借都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为了进一步加强服务,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推出了名为ILLiad的馆际互借自动系统,读者可在网上提交馆际互借申请,并可查阅其申请进度。 从表3可以看出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的满足率很高,近两年都保持在85%以上。 表3 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服务量及满足率(统计单位:次) 附图 为确保读者能享有快捷和可靠的文献供应服务,各馆之间馆际互借书籍的传递由外聘的速递公司负责,借阅一般只需2~3个工作日即可完成,且差借率很小。对于急需文献的互借传递,各馆之间采用传真方式,或以电子形式传递互借文献,大大方便了读者。 4 富有成效的指定参考书服务 为了支持校内的教学活动,各图书馆都开展了“指定参考书”服务项目。一般在新学年开始的前三个月,要求各系任课教师把自己所教课程需要要的参考资料(包手:图书、论文、教学笔记、习题等)交到图书馆,图书馆把所有教师推荐的参考书全部集中到“指定参考书阅览室”,并按课程排列,以开架形式存放,学生可随意浏览及自行取阅。指定参考书一般对学生实时2小时~7天不等的限时阅览服务,原则上在馆内阅读。各馆还在网络上提供以教师姓名和课程名称为检索点的指定参考书书目数据库,并将不涉及版权的资料,如课程网页、课程表、讲义、功课及答案等,存放在资料库内,供学生在网上查阅。指定参考书是滚动的,随着课程的变化而调整更新。这项服务较受读者的欢迎,据岭南大学图书馆统计,该馆指定参考书的借书量2001~2002年为15804册,2002~2003年为13673册,2003~2004年为12852册。 5 创新的电子选书服务 为了保证图书馆的馆藏质量,使图书采购更合理、更科学,各馆都由专业馆员和各系教师共同参与图书选购。为了让各系教师更方便地参与选书,2003年9月岭南大学图书馆开发了“电子选书”系统。该系统的功能主要有:(1)可随时添加新书商和新书单。(2)可根据系别,提供相应的选书单。(3)各系负责选书的主任可在系统中对教师和图书馆员选购的图书进行最后核准。(4)可将购书的开销情况上网。(5)可进行选书查重。(6)可将选书结果在网上保留6个月。 下一步该系统将进一步完善,提供如下新功能:(1)用关键词选书。(2)教师可定期查询图书采购状况,当自己需要的图书到馆时系统可用e-mail通知。(3)将选书单转换成MARC格式的采访数据等。 > 6 方便的自助式服务 各高校图书馆在图书馆内每个服务区域都没有供读者自行操作的检索终端、复印机和打印机,有的图书馆还提供彩色打印和复印。大多数馆的复印和打印需要付费,但只收取成本费,一般为A4纸每张为0.2~0.3元港币。名馆在一些楼层还建有电脑无线网络系统和提供上网接口,并在阅览桌上清楚地注明如何使用无线网络系统。读者可自带手提电脑,插上网线即可上网查询资料和学习。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为了方便读者还开设了24小时自动电话查询服务,读者可随时通过电话查询图书馆的各项服务资料,包括开放时间、电话号码、申请图书证手续、参考安排及复印服务,还可通过传真获得图书馆的藏书位置图、开放时间表、服务简介及馆际互借申请表格。 7 畅通的沟通渠道 图书馆是一个服务部门,若想提高服务质量,必须了解读者的需求,与读者进行有效的沟通。香港各高校图书馆非常重视与读者的沟通,以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为例,2001年11月成立了图书馆读者小组,共有17位成员,由图书馆馆长任主席,其他成员包括:1位读者服务部主任、1位担任秘书的馆员、7位各院院长委任的代表及7位学生代表。图书馆读者小组规定每年举行最少3次会议,讨论有关使用图书馆的事宜,并由图书馆馆长报告图书馆策略性发展工作,成员提出改善图书馆服务和藏书发展的建议,所有建议将直接提交图书馆管理小组。读者小组成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正式的沟通桥梁。 为了协调图书馆馆员与院系间的合作,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还设立了院系联络小组。专业图书馆员与各院系保持紧密联系,以了解每个院系馆藏服务的特殊需要,协助购买不同学科的印刷型资源和电子资源。全馆专业馆员依学院组成了多支联络队伍,每个专业馆员都指定一个或几个学院作为联络对象,这样密切了图书馆与学院的联系,有利于互通信息,增进了解,明确需求,搞好服务。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有利于图书馆获得院系和教研人员的支持,改善图书馆的外部环境。这种联系形式很值得我们内地高校图书馆学习借鉴。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