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内容提要】计算机信息网络环境给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馆藏资源获取方式及质量评 价标准、信息资源的保障方式、馆藏文献购置经费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适应网络 环境的变化,图书馆在馆藏发展中应该更新传统藏书观念,合理配置馆藏资源和网络资 源,加强馆藏资源的特色化建设和分工协调,建立起信息资源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 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并努力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关 键 词】网络环境/馆藏发展/文献资源建设 【 正 文 】 图书馆藏书是图书馆赖以提供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而图书馆藏书的发展,总是要 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方兴未艾的信息 网络化浪潮,无疑会给图书馆藏书发展带来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分析这种影响,探讨在 网络环境中如何制定图书馆藏书发展策略,是世纪之交图书馆事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环境与图书馆 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网络环 境。所谓网络环境,是指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互结合基础上构建的宽带、高 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式电信网络。这种网络通过网中设网、网际互联可以覆盖一国、 数国乃至全球(注:谢阳群:《试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定位问题》,载《图书馆》19 97年第3 期。)。在网络环境中,传统的信息提供与获取方式将彻底改变,分散于不同 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方式存贮,通过通信网络相互联接,人们可以借助网络上任 一终端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这种信息网络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实体或信息存贮处,而 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虚拟的信息体系。在这个信息体系中,信息资源组织是通过网络 动态地围绕用户特定需要来进行的,信息的检索、获取、处理和利用也是根据用户需要 ,通过灵活联结、调用各类资源和系统集成地完成的。用户只要将自己的电脑与网络连 接,便可不受时间限制,不受信息存放地点影响,方便地在网上检索、选择,获取自己 需要的信息。 国际计算机互联网(Internet)在全世界的迅速扩展,标志着这样的网络环境正在 形成。Internet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将用户、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联系起来,提供一系列 的信息资源联结、组织、检索机制和信息传递、服务形式,如电子邮件服务、电子公告 牌服务、远程信息系统检索服务、文件传输服务、电子文献出版和检索服务等。目前In ternet在全球的用户已达7000万,并正以165%的年增长率在全球铺展,加入Internet 的国家已达175 个(注:赵培云、郑淑荣:《信息高速公路与Internet》,载《中国 信息导报》1997年第5期。)。 这个国际性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正将全世界范围内的众多 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联结起来,实现网间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面对全球信息网络化的 趋势,我国也及时规划了信息网络化建设进程。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中国公用分组数据 交换网(CHINAPAC)和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国家公用 经济信息通信网(金桥工程)已经启动。全国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网络——中国教育与科 研计算机网络(CERNET)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它内联全国主要高等院校、科研单位、 科技信息机构,外联国际互联网,与全球范围的现代信息网络接轨。这一切表明,网络 环境已不是遥远的梦想,而是正在到来的现实。 网络环境给图书馆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信息网络使图书馆的资源基础突破 了传统的“馆藏”局限而扩展到整个网络,从而使可提供服务的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 网络环境提供了图书馆拓展信息服务的广阔空间,如通过电子文献传递来提供图书馆资 源、开展馆际互借、接受和提供参考咨询服务;图书馆可以从大量联机数据库、电子期 刊、电子论坛和电子布告栏中寻找、收集适用的信息,再利用网络为用户服务,也可在 自己的系统上建立电子公告牌,收集发布各类公共信息,使图书馆成为社区或校园信息 发布场所。网络环境还给图书馆提供了基于电子数据交换的文献采访、基于中央书目数 据库的共享编目、基于OPAC检索的流通服务以及基于数据通信的其他各种信息服务。然 而,网络环境也给图书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图书馆保守封闭的办馆思想、重藏轻 用的藏书观念、以馆藏文献的流通阅览为基础的服务模式以及落后的技术设备和传统的 手工操作方式等等,已难以适应网络环境的需要。面对挑战,图书馆采取怎样的对策, 将直接关系到网络环境中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 二、网络环境对图书馆藏书发展的影响 网络环境对图书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对图书馆藏书发展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具 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的影响 国际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赖以提供服务的资源基础,而且使 信息资源的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是经过图书馆收集、 整序、贮存并拥有“所有权”的文献。现在,人们从网上存取的信息,虽然不同于馆藏 资源具有“所有权”的属性,但它如同馆藏资源一样具有可资利用的属性。因此,图书 馆的信息资源可以分为馆藏资源和网上资源两部分。对读者来说,需要获得的某一信息 ,无论是图书馆收藏的,还是通过网络存取而获得的,信息本身的质量并没有区别。只 要信息方便存取,易于获得,读者就无须顾及这些信息存放的位置离自己有多远。因此 ,对图书馆来说,网上资源与馆藏资源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而且,网络资源极为丰富 ,存取便捷,因而将成为图书馆提供服务的重要基础。如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馆藏印刷 期刊2200种,但提供的电子期刊竟达34500种(注: 李希明等:《传统模式与图书馆的 发展》,载《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年第5期。)。 可以说,在网络环境中,每个图书 馆都必须在馆藏资源和网上资源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2.对馆藏资源获取方式的影响 图书馆传统的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购买、交换、接受捐赠等途径获取文 献。文献入藏后,图书馆便拥有该文献的永久所有权和使用权。然而图书馆对网络信息 资源的获取,情况就不一样了。图书馆通过网络获取的电子信息,往往不是信息资源的 本体,而是信息资源的网络使用权。信息的获得,则有购入、入网、联机使用权、租用 、交换和免费等多种方式。这些新的信息资源获取方式,需要新的技术、设备和专业技 术人员。 3.对图书馆资源质量评价的影响 传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主要是馆藏建设,而对馆藏质量的评价,则主要围绕馆 藏的数量、结构、重点、利用率等方面进行,评价的对象就是馆藏文献本身。在网络环 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质量评价就不能仅以本馆的实际收藏为评价对象,还要看其在 网络上获得全世界信息资源的能力。因为用户更加期待的是图书馆提供更及时、更准确 的信息服务,而不在于沧海一粟般的一馆之藏。根据这样的评价标准,馆藏质量将被检 索质量取代。这里,检索质量是指能满足读者需要的程度,评价的对象是文献(信息) 的提供率。 4.对信息资源保障模式的影响 建立信息资源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图书情报界多年来致力的目标,但由于各种主、客 观原因,在信息资源建设的实际操作中,图书馆基本上仍是自给自足的保障模式。在网 络环境下,这种保障模式已完全不适应了。网络环境对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分工 协调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为当一个图书馆的馆藏转化为电子文献并能通过网络向用户 提供服务时,其他图书馆相同的藏书再加工、上网,就成为多余的。网络环境使处于不 同地理位置的图书馆能相互利用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保证网上信息资源的全面 、充足和系统,减少冗余和浪费,客观上就要求各图书馆必须摒弃自给自足的信息资源 保障模式,将自己纳入地区、全国乃至全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