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干得很顺手,能够坚持下去的也少之又少,因为“中国的文化习俗会敦促他去当经理或老板”,如果四五十岁了还在写程序,连他的父母妻子都会面上无光的。楼说很多人就是这样被推到了不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的,“我有许多写程序很出色的朋友和同学,十多年过去了,还能坚持在技术第一线干的不足1/10”。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就此做过分析:一个人干得好,就不断地提升他,直到升得他不能胜任为止。这样,每个领导职位最终将由不能胜任的员工所占领。这些人的晋升又使得他们原先胜任的职位出现空缺,只好由多半不如他们的人去填补。其结果很可能是每一个层级上的职位都由不能胜任的员工担纲。 不仅如此。对于软件企业来说,“老板文化”还是导致团队意识薄弱和企业非正常裂变的一个原因。 在国外,人们择业的定位是“能力”,就是关注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拥有很强的“角色”意识。公司对应聘者的分析很到位,按不同的性格类型来确定你做什么工作,向你描述职业生涯(你现在为什么应该在这个台阶上担任这个角色),以保证团队作战能力。这情形就如同《西游记》的师徒四人,虽然各有缺点,但靠着“角色匹配”且目标一致终于走到了目的地。而国内择业最看重的是“职位”——能不能当官(老板),能当什么官。南京伟博泰克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强把这归咎于“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理念,人人都想“出人头地”,只想高攀,不愿低就,导致很多大学生工作不安心,“刚学会了开汽车又想开飞机”,最后是员工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企业形不成优势互补的团队,软件产业何以能做大?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