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管理论文行政管理

上一页  [1] [2] [3] 


Tags:


   制度变迁的动力与主体      ★★★ 【字体: 】  
制度变迁的动力与主体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5 14:31:12   点击数:[]    

展》(1880年l一3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739页。

[8] 参:恩格斯:《路德纸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251页。

[9] 参:恩格斯:《国际社会主义和意大利社会主义》(1894年10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60页。

[10] 参: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一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5页。

[11] 参:恩格斯:《反杜林论》(1876年9月一1878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426、427页。

[12] 国家主义是勃朗科·霍尔瓦特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一书中,在分析斯大林模式时提供的一种称谓,用来揭示其非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另参:顾自安,《国家主义与社会主义:霍尔瓦特社会理论述评》,载香港《二十一世纪》,2005年第6期。

[13] 参: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04页。类似的观点可以参考:(1)古斯塔夫·勒邦,《革命心理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0-62,76-90页。(2)古斯塔夫·勒邦,《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9-20页。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制度的功能

  • 下一篇文章:论政府预算的民主性:历史与现实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制度变迁的动力与主体”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制度变迁的动力与主体”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着力推进“电子党务”建设的若...
  • ››合作中的竞争: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
  • ››地方党委工作部门的工作方式转变
  • ››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对垂直管理部门监...
  • ››政府要指导企业建立环境报告制度
  •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转变政府职能
  • ››新时期高校维修工程管理的思考
  • ››如何建设卓越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
  •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问题及路径选择
  • ››公域之治中的软法
  • ››制度变迁的成本的追忆和策略
  • ››制度变迁的成本分析:以新会计制度...
  • ››制度变迁、投资创新与苏南温州模式...
  • ››制度变迁的动力与主体
  • ››制度变迁与法官的规则选择(上)—...
  • ››制度变迁与法官的规则选择(下)——...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