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几乎没有体育经济、体育产业、体育市场的专门学科、专业。因此,我们十分缺乏体育产业的专门人才,既缺一般的管理人才,更缺特殊的专门人才。据了解,目前中国体育产业最缺乏三类人才:一是负责体育产业、体育市场规划、监管职能的行政干部;二是高素质的体育企业家和体育经纪人;三是体育营销人才和体育产品研发人才。体育产业是块“超级蛋糕”,现在这块“蛋糕”在全球的产值高达4000多亿美元,并且保持着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按这一趋势,到2010年中国体育产值占GDP的比重可望从1998年的0.2%增至0.3%。在这个大的背景之下,北京奥组委不久前在奥运人才招聘新闻发布会上发布消息称,预计到2008年,奥组委共需要4000多名奥运人才,而目前奥组委共有256名核心工作人员,人才缺口达3000多人,预计2007年将达到人才需求高峰。6 (四)竞技体育发展形式有待完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竞技体育由国家一手包办,表现为国家投资,政府管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竞技体育也开始职业化、市场化。90年代初,原国家体委作出了以足球为突破口,推动我国竞技体育改革的重大决策,提出了部分项目实行职业化的设想。1993年10月,中国足协决定对全国足球队进行改革,建立了职业俱乐部,于是各种形式的足球俱乐部纷纷建立,成为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的开端。篮球、乒乓球、排球、田径等项目也开始积极探索俱乐部形式和走职业化道路。俱乐部形式的开始,带动了体育产业一系列的发展,提高了市场对体育产业的重视。但是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随着改革的深入,体育俱乐部由于法律意识淡漠和缺乏法律机制,体育俱乐部中普遍存在责权不明、关系不顺、管理混乱、纠纷不断等问题,导致越来越多的出现,假球、球霸、黑哨、兴奋剂、金钱至上等现象。这将不利于俱乐部制的健康发展。因此,吸收国外经验,对俱乐部规范化的形式迫在眉睫。另外,竞技体育与高校相结合的形式也逐渐出现。在今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清华大学的胡凯一举夺得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第一个百米冠军。这引起了市场对竞技体育与高校结合这一新形式的重视。这一形式的产生,摆脱了人们对运动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印象。但是,由于各个高校的条件不一,这一形式目前只能在国内著名的高校内开展,且体育项目有限。 (五)体育运动产品缺乏竞争力。 国内从事体育用品的企业大部分从“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起家,一向只关心生产,不关心销售。尽管这些年来不少企业已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产品,但如何开拓国内市场仍是他们的软肋。不少企业的产品结构、营销模式趋同,市场细分化程度低,产品的品种、规格、花色、档次区分度不够,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个体化的需求,制作上仍有很大程度的照搬和仿制。虽然我国目前的体育用品企业总数超过了惊人的300万家,就数量而言已是世界之最,但普遍存在规模小、质量差的问题,其中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企业不过十几家,市场集中度明显偏低,即使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一些国内知名企业,在规模和质量上与国际顶级体育用品公司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如此一来,我国体育用品业在全国行业分工中的地位就难以提高,整体的国际竞争力也难有快速提升。 三.对体育产业发展的看法 (一)做好产业统计等基础性工作 严格意义上讲,一个不能测量和统计的产业还算不上一个产业。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体育产业统计制度。产业统计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是政府部门制定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没有产业统计,政府就不能准确的了解市场的情况,不利于投资环境的营造,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应填补这类基础性工作的空缺。 (二)加强体育产业法制化建设 体育产业离不开法制。法制化是体育产业内在的本质要求。进一步加强体育产业发展的法制化建设,建立健全的体育市场管理的相关法规。体育市场发展的现状,当务之急是要加快高层次的立法,及早出台全国性的体育市场管理条例,明确管理部门及职能、管理范围、管理权限、界定进入市场的专业技术条件、资格及审批程序。规定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规范体育市场的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管理、监督和调控。,健全相关的配套法规,形成体育市场运行的游戏规则,使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发展真正有法可依。 (三)培养人才,造就一支优秀的产业生力军。 人才问题是体育产业发展中一个最重要、最紧迫的问题。目前在我国,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没有建立起一条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渠道。体育产业日益增长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落后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机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这一矛盾将成为影响体育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针对这种现状,我国应将体育产业教育纳入国家国民教育序列,在相关的大专院校,设置体育产业专业,开设体育产业课程。强化对现有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训练,使他们在实践中丰富体育产业知识,提高整体素质。积极扩大和增进体育产业人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竞技体育形式应百花齐放,国家政策扶持为主。 竞技体育项目众多,有部分大项目在目前的国情来说不适合进行市场化,如射击、柔道、举重等等。原因是其运动花费大、观赏性不强等造成的。为了能在世界上保持领先的成绩,这些项目仍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其发展。因此,竞技体育形式还应以国家的“举国体制”为主体。在此主体下,可不断改革创新,有条件的项目走向市场。并吸收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将俱乐部形式不断完善壮大。另外,竞技体育与企业、高校相结合,既可在保证成绩的情况下,还能追求经济上的收益,为国家减轻负担。 (五)体育用品要提高产品“含金量”,发展高端市场。 我国体育用品应不断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积极引进境外资金设备,缩小差距,增加体育用品的科技含量,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大力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推动体育用品业间的联合、兼并、重组和改造,形成合理的产业规模,促进体育用品专业集团股份制公司的建立,营造体育用品业的大集团军,形成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使国产体育用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总的来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潜力大、任务重。必须紧紧抓住2008年奥运会的历史机遇,深化改革,努力创新,积极培育和拓展体育消费市场,提高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在管理、经营和服务等方面上一个新台阶。借鉴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发展体育产业的经验,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道路。 注释:①陈峥嵘 潘春晖《体育产业:尚待发掘的“金矿”》 《中华工商时报》 2001年7月24日 ②③《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05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2005-02-07 ④李敦厚《我国体育产业现状与前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2004-04-06 ⑤李玉海《不设防的体育产业》《新远见》2004-12-01 ⑥《今天的中国》2005-01-10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05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2005-02-07 [2]李敦厚《我国体育产业现状与前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2004-04-06 [3]《袁伟民局长在第二期“省区市体育局长体育发展战略研修班”开班典礼上的讲话提纲》北京体育大学网站2004-07-05 [4]林源《关于体育产业若干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网站 【作者简介】黄丽馨,女,广西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是产业经济问题研究。 刘浚妍,女,广西大学商学院03级经济学本科体育特招生。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