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进行技术创新。实际上,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由于达到同一技术目标的路径可能不同,另外,模仿也有可能会发生,因此,若双寡头都投入很大力量独立进行技术创新,对他们来说,并不一定是最优选择,如果两者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则会减少创新成本。更重要的是,若产业外还有潜在的进入者,且潜在的进入者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如注册专利、生产差异化产品等)进入该产业,进入前,双寡头的总利润为 ,如果双寡头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阻碍了进入,则利润为 ;如果进入发生,则产业的总利润为 ,进入者的利润为 。双寡头阻碍进入的收益为 - ,因此,当 - 超过阻碍进入的成本时,双寡头将抢先进行技术创新以阻止其他厂商进入,进一步分析,在这种情况下,若两厂商独立进行技术创新,不但总成本会比合作时增加很多,而且由于技术创新力量分散,两厂商也不能享受由于知识外溢带来的成本降低,给定 - ,成本降低越多,两厂商收益越大。进一步,考虑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若两厂商联合会增加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则合作更有可能发生,关于利润的简单比较表明,当"进入"导致 < ,也就是说,进入导致总产业利润的下降(由于进入后的博弈结构更为复杂,这一结果完全有可能出现),则潜在的进入压力可以使两厂商合谋。实际上,由于专利、标准、兼容和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厂商可以联合进行技术创新并利用这些技术和制度壁垒阻击潜在进入者,以保住双寡头下的利润。 3、创新垄断 考虑如下博弈(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市场份额): 厂商A 不创新 创新 不创新 (0.5,0.5) (0,1) 厂商B 创新 (1,0) (0.5,0.5) 在博弈开始时,两厂商平分市场,若某一厂商率先创新,另一厂商将失去所有的市场份额。若创新期限大致相同,则两厂商仍将平分秋色。在这样的形势下,考虑到创新的成本,厂商仍有可能合谋,但由于创新战略(给定对手不创新)带来的收益实在太大,任何一个厂商都不会冒着被挤出市场的危险与对手进行实质意义上的合谋,此时,竞争将达到白热化,即:不创新,就要被淘汰。所以两厂商都将尽最大努力进行创新,(创新,创新)是纳什均衡。这种情形在技术壁垒较高或网络规模经济很强的行业容易出现(如软件行业),这时,创新厂商使用的武器通常是专利或标准。 三、结语:激励与技术创新 红尘俗世,莫不竞争。竞争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在市场中,我们可以看见厂商的价格策略(如:掠夺性定价、限制性定价)、产品差异策略(如:横向产品差异与纵向产品差异)、成本策略(如:提高与降低对手成本)等,但竞争的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占有更多的资源,市场实际上是一种激励人们更多地占有资源的制度,因此,在解释技术创新是否发生时,激励是非常核心的问题,本文的分析正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换言之,对于市场中的厂商来讲,如果创新的利润大于不创新的利润,创新便会发生,反之,若不创新的利润更大,则不创新便是均衡结果。 参考文献 1、Dasgupta.P. and J.Stiglitz,1981, Entry、innovation、exit,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37-158 2、Dixit,Avinash K.,1979,A Model of Duopoly Suggesting a Theory of Entry Barriers,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Sping,10,20-32 3、Donald A.Hay & Derek J.Morris,1979:Industrial Economics Theory And Evide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John F.R.Harter, 1993,Differentiated Products With R&D,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 Volume XLI March 5、Michael L.Katz and Carl Shapiro, 1987, R&D Rivalry with Licensing or Imitat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uly7,Vol77, No.3 6、Michael L.Katz and Carl Shapiro, 1985, Network Externalities, Competition, and Compatibilit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uly, vol.75, no.3 7、Richard J.Gilbert and David M.G.Newbery, 1982, Preemptive Patenting and the Persistence of Monopol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une, vol.72,no.3 8、Stanley M.Besen and Joseph Farrell, 1994,Choosing How to Compete: Strategies and Tactics in Standardiz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Volume 8, Number 2 Spring Pages 117-131 9、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10、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张定胜、张永生、李利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ed 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action of innovation in duopoly market with game theory and also interpreted why innovation would occur.
Key words: Innovation Game Duopoly Market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