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正是意识到了这种潜藏的风险,才对目前紧张的零售商与供货商、生产商关系出台规则,进行干预。
危情潜规 “诺马特所做的事情,现在其他零售商都在做,他们挪用货款,肆意侵犯供货商的利益。”在经历了震惊整个零售业的“普马事件”后,作为供货商的隆力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涛对目前零售业畸形的发展态势颇为不满。 他以自己做隆力奇这个品牌十多年的经历向《商务周刊》指出:零售商占款这个恶习从家乐福就开始了,而且账期越做越长。“现在是最盛的时候,”刘涛说,“不仅大型的卖场,包括中小型的商场,甚至一些小小的商店都在干这样的事情。如果继续这么蔓延下去,那真是乱掉了。” 在刘涛看来,这些零售商实际上是在利用拖账压款的手段变相融资,而且这个融资比银行还厉害,不但没有利息还肆意克扣。“随便给你个收钱的补充协议,你不签有什么办法?半年不给你结账,反正你货款在我手里。”他愤怒地说,“于是,你要结1万元,那就先给他2万元的货;你要结2万元,就再给他3万元的货,就这么循环。” 联合证券零售业分析师吴红光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印证了刘涛上述的观点,他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使得国美、苏宁既获得规模快速扩张,又保持强劲盈利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商业模式实质上是一种‘类金融’模式:国美、苏宁在与消费者之间进行现金交易的同时,延期3-4个月支付上游供应商货款,这就使得其账面上长期存有大量浮存现金。国美、苏宁像银行吸储一样,吸纳众多供应商的资金并通过滚动的方式供自己长期使用。” 吴红光通过对国美、苏宁两家零售巨头2001-2004年的利润来源和构成的分析得出:如果没有其他业务利润,这两家公司实际上将是亏损的。他进一步剖析国美、苏宁的其他业务利润构成,发现这两家公司的其他业务利润主要由促销收入、进场费用、管理费收入、上架费、空调安装管理费、展台费、代理费、广告费等构成。这些收入归根结底均来源于供应商返利及缴纳的“通道费”。 零售商这种“类金融”生存的模式得以存在,得益于目前这个渠道为王的时代。 实际上,2000年之前,国美等连锁零售渠道在国内的名气并不大,商业资本对于制造业的左右能力也不强。2000年,彩电企业为终止价格战组成了彩电联盟共同进退,国美由于挑战数十家彩电企业设定的最低限价而激起了产业资本的首次反弹,熊猫、长虹先后停止向国美供货以表示抗议,一番博弈之后彩电联盟土崩瓦解,国美便以击破“彩电联盟”的形象一夜成名,商业资本抬头,家电行业由此进入了一个由流通渠道作主的时代。 随后几年,以国美为代表的国内商业资本对工业资本的挤压加剧。两年前,甚至出现了长虹在某城市因得罪商业资本而遭禁售的例子。去年2月,由于未通知厂家,国美对所售格力空调大幅降价,引发双方冲突。格力公司以国美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格力在当地的既定价格体系,导致其他众多经销商的强烈不满为由撤出国美,国美则以全国封锁格力空调为要挟,一度剑拔弩张之后,今年格力最终又回到国美卖场,为能够进入国美、苏宁等连锁渠道,制造企业在商业资本面前已经渐渐失去话语权。今年以来,连锁渠道的强势更加明显,国美甚至要求家电巨头海尔为其建立库存中心。 一位离开国美的前高层向《商务周刊》透露:“供货商是不得已,如果你不同意做账期就不能进入卖场,而现在几乎所有的商品都是供大于求,尤其是日常消费品、家用品,你必须进入大卖场销量才能提升。” 在这种模式的主导下,零售商手里就掌握了大量的现金流和大量的社会资源,他们往往把现金流挪做其他投资,而一旦资金链断裂,占用社会资源的矛盾就要激化。 一旦家乐福发生事情,对整个中国经济都会带来非常大的冲击,而这么大的风险到底我们的政府有没有意识到,有没有预警?刘涛对目前零售的潜在风险感到不安,“零售占用大量资源,却历来缺少监管和规则”。 他指出,像家乐福这样的外资其实并没有多少实际资金的投入,大多都是地方政府支持它,给它投资商业房产,它只需要把它的管理体系引进来。而实际运作中,家乐福等跨国零售商的资金全部汇到总部,结账时再从总部打回来,这其间资金已经离开了本土。“如果一旦资金链产生断裂,或者一旦它的高层领导思想上发生‘恶性变化’时,危机就很有可能发生了。”刘涛说。
整个系统出错? 中国连锁协会秘书长裴亮透露,中国连锁协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做的2005年零供关系调查表明,由于账期和收费的问题,零供双方的满意度都有所下降。 不过,裴亮认为零供关系紧张的局面是因为整个系统出错,他说:“如果板子光打在零售商上也是片面的,那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 在他看来,这个账期也是动态的,不同厂家、不同商品都有所不同,“账期也有它合理的一面,因为零售商不能保证产品拿过来就能卖出去,否则它也转不动。”同时,零售商通常占用供货商资金滚动发展,是因为它缺乏必要的融资渠道。 格兰仕作为强势的微波炉品牌,其副总经理俞尧昌告诉《商务周刊》,他们不存在账期的问题,国美和苏宁都是给他们预付款。俞尧昌认为,像国美、苏宁这样的强势终端的门店资源是有限的,而现在整个国内的制造商是“(规模)小、同(质化)、散、乱、低(水平)”,却都要争相进入强势终端的门面,当然就会产生恶性竞争。 “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在供货商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一些保护措施,不采取有效的调控,供货商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它会引起倒闭、失业和社会问题。因此,政府出台措施,希望建立稳定和谐的零供关系,规范零供的交易行为,通过合同来明确各自的责任,保证供货商的利益不受侵犯。”曾参加了商务部所出台文件讨论会的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这样解释了政府出手的逻辑。 “但是,现在这些措施的实施应该说还有一个过程,很难马上见效。”黄国雄认为,零售商也处于两难的境地,它自己也要生存和发展,这又碰到了资金的问题。 他说:“现在零售商都在研究,怎样才能既贯彻商务部的文件,又能保证零售商正常的运转,保持市场稳步发展。” 一些供货商向《商务周刊》透露:根据国家11部委的文件精神,货款结付期限不能超过30天,但是现在超过30—90天的大型卖场还比比皆是;卖场乱收费的状况照11部委的精神也是要规范的,但现在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仍然在20项以上,包括进场费、条码费、节庆费、管理费等等一项未减。 不少供货商反映,政府监管力度不够,零售商依旧我行我素,愿意怎么收就怎么收,“有的收费就变通一下,它在大合同里没有写进去,但是写在相关的补充协议里”。 对此,商务部有关人士解释,这主要是由于现在政府整顿零售还处于准备阶段,整治实施阶段要到2006年1月才开始。相信届时博弈的结果会大有改变。 但是,普马事件等的背后依然暴露了政府对零售缺乏应有的监控体系。以新疆为例,当地经贸委贸易市场处就是当地主管零售的政府部门,但只有6个人,对零售的动态也缺乏实时的监控。 刘涛告诉记者,普马事件发生后,新疆供货商表现非常出色,没有像北京、云南、贵州等地那样出现打砸抢现象,这主要得益于新疆正在筹备成立一个供货商联合会,这个联合会囊括了目前新疆洗涤日用品化妆协会、小家电协会、食品商会、纺织协会等等。它的发起人就是当时诺马特的所有供货商,现在已经联合了280多家供货商。 由于深陷漩涡,刘涛总在思考政府监管和平衡零供关系的问题。“如果发挥协会的职能,市场博弈方面的平衡肯定会更好。”刘涛介绍说,他们的联合会成立后每月可以发一个零供信息剪报,对各个卖场进行评价,包括付款、收费、服务、对合同的执行情况等,这个评价是通过几百家供货商问卷调查来的,最后用数据说话,而政府监管部门就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来监控市场。 在刘涛看来,零供关系应该是一个鱼和水的关系,供货商联合会的成立,其实就是平衡零售业的发展。“现在零售业态很不规范,没有相应的制约机制,规则都是零售商自己任意定的,有了联合会以后,一些霸王条款就不能拿到桌面上来。”他乐观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