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育论文历史教育
   唐代的戒指      ★★★ 【字体: 】  
唐代的戒指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5 22:47:45   点击数:[]    

会。上述婚姻制度在后代虽有繁简之分,但却大致为历代所遵守。唐代也是如此,“为婚之法,必有行媒”[35],婚姻的成立要靠媒人。一般而言,唐代民间的婚姻过程首先是媒人牵头,然后男方提出《通婚书》,由媒人传给女方,若女方也有《答婚书》,婚姻就成立了,一般也就不许悔婚了。《唐律疏议》卷13《户婚律》云:“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36],“虽无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这就是说,唐代婚姻成立有两种办法:一是女方回报《婚书》,一是女方接受聘财。这两种方法实际都是由媒人穿线,在男女双方家长中进行的。在这过程中,没有男女之间的自由交往和自由恋爱,恐怕也就没有了男女之间直接交换戒指以定婚的可能。因此我们在笔记小说中看到的有关戒指的故事,就只能与死人有关了。这实际上是当时人对男女自由恋爱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现实生活中婚姻状况的无奈。或者可以这样说,戒指与婚姻的联系是以男女之间的自由交往自由恋爱为基础的,只要中国古代的社会不允许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只要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没有根本的改变,具有定婚意义的戒指的使用就不会发展起来。也许正因为此,因而戒指虽然常出现在文献和考古资料中,但它归根结蒂属于外国文化范畴,不能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由此或者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任何一种外来事物及其运用,乃至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如果与接受它的社会的传统制度传统文化相冲突,它就很难融入那个社会中去。但是如果它本身存在有合理的进步的因素,它又能断续存在于那个社会(甚至只在观念上),而不会彻底消亡。这些,或者就是研究唐代戒指给我们的一点启示吧。





--------------------------------------------------------------------------------



注 释:

[1]、唐代称戒指为“指环”。由于“戒指”是现今通行的称呼,故本文仍以“戒指”名之。

[2][8]、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9月,358-361页。

[3]、龚国强:《新疆地区早期铜器略论》,《考古》1997年9期,8-13页。

[4]、穆舜英等主编:《中国新疆古代艺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10月,图版138。

[5][11]、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墓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11期。

[6]、罗丰:《固原南郊隋唐墓地》,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14页。

[7]、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辽宁朝阳田草沟晋墓》,《文物》1997年11期,37页。

[9]、中华书局影印本。原文作“金指钏环”,不通,当为“金钏指环”误倒。

[10]、布兰奇.佩尼著、徐伟儒主译:《世界服装史》,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9月。据该书,戒指在古希腊时期最早是作为印鉴或徽章使用的(101页),后来还有过表示等级身份的作用。随着希腊罗马文化的东传,这些作用也影响到其他地区。比如据吴焯《西伯尔罕的宝藏及其在中亚史研究中的地位》一文(《考古与文物》1987年4期),在1978年发现的西伯尔罕墓葬中,六具尸体有二具戴有戒指。这戴戒指的二具都是男性,所戴戒指是錾刻有雅典娜神像的“印章戒指”。由此迹象看,戒指在这时这里可能还是代表一种等级身份(但是据岩波书店1988年出版的V.I.Sarianidi著、加藤九祚译《シルクロ—ドの黄金遗宝》一书,六个墓中只有一个男性,而戴戒指的是三位女性。不过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戒指在这里表示一种等级身份恐怕没什么问题)。由此也可知,或许正因为戒指的这一作用,所以早期戒指上有印章是比较普遍的。下文佛经中所谓净饭王子所戴“印环”是一个证据,河南偃师杏园唐墓出土的“印章戒指”可能也是其遗风。

[12]、文物出版社,1991年9月。

[13]、戒指具有神秘意义,在许多民族的传说中都有。 比如北欧有关于尼伯龙的戒指的神话。据说有了这枚戒指,就可以维持众神对世界的统治。

[14]、这里的“胡族”指国内西、北少数族和国外(主要是西方)民族,下同。

[15]、“全”当为“金”,参下引《胡俗传》文即明。

[16]、《晋书》所云当亦与前二条史料同源,但我们不知道哪条史料在前, 也就是说不知道谁引自谁。

[17]、亦见前引《世界服装史》,162页。

[18]、有学者考证“谷神子”即“郑还古”, 参中华书局本《博异志》“出版说明”及“附录”。

[19]、《太平广记》注此条出自《博物志》。按《博物志》为西晋张华撰, 而此故事所叙为唐事,故此条必非出自《博物志》明矣。疑亦出自前引谷神子所作《博异志》。

[20]、即如前述宁夏固原地区,北周、隋墓都有戒指出土,而唐墓却无。 原因何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2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偃师市杏园村唐墓的发掘》,《考古》1996年12期,1-24页。

[22]、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博物馆:《朝阳双塔区唐墓》, 《文物》1997年11期,51-56页。

[23]、徐州市博物馆:《江苏徐州市花马庄唐墓》,《考古》1997年3期, 40-49页。

[24]、《新唐书》卷39《地理志三》。

[25]、参见《旧唐书》卷185下《宋庆礼传》。

[26]、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辽耶律羽之墓发掘简报》, 《文物》1996年1期,4-31页。

[27]、张郁:《辽陈国公主夫妇殡葬服饰小记》,《文物》1987年11期, 27页。

[28]、但是从考古发现看, 似乎“商胡”即“昭武九姓”的后裔在唐代戴戒指的可能性不大。前述宁夏固原地区发掘有唐代史索岩、史诃耽、史铁棒、史道德墓,史姓属昭武九姓,但这四墓中均无戒指出土。1981年洛阳曾发掘有安菩夫妇墓。安菩亦属昭武九姓,墓也未被盗掘,但墓中也没有戒指出土(参见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龙门唐安菩夫妇墓》,《中原文物》1982年3期)。

[29]、《刘宾客文集》卷26《马嵬行》。从诗中可知, 刘禹锡也视指环为一种神奇的有胡族色彩的宝物,所以才说它会让“贾胡惊”。

[30]、参见《明皇杂录》、《杨太真外传》等书中的记载。

[31]、《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8月, 290-291页。

[32]、但是《佛本行集经》原文只是间接和婚姻发生关系。据佛经原文, 太子准备的“杂宝无忧器”都让其他女子拿走了。耶输陀罗最后一个来,来后又向太子要杂宝,“是时太子指边有一所著印环,价直百千,从指脱与耶输陀罗”。但是耶输陀罗仍不高兴。后来净饭王向耶输陀罗的父亲提婚,经过比武等,耶输陀罗的父亲才同意将女儿嫁给太子。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佛经中所云太子戴的戒指是一种“印章戒指”,可能是身份的象征,本与婚姻无关。第二,并没有太子以戒指为信物,与女子直接定婚的意思。但是中国唐代西北地区的僧侣(或还有文人)对佛经作了改编,删掉了其他杂宝无忧器,只以金戒指来判定婚姻,这里显然有沿丝绸之路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可是一经如此改编,它就借助变文形式广泛传播,从这一意义上说,准确地说,在唐代戒指与婚姻的关系上,是经过改造了的佛教亦即中国式的佛教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

[33]、还有一种推测,即当时戴戒指的人可能信佛教。 这在唐代尚找不到直接证据,而隋代则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唐长安城郊隋唐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9月)中《隋代李静训墓》篇报告说,墓主人李静训“两手指上各戴有金、玉戒指”(4页)。据报告所刊《李静训墓志》,李静训“幼为外祖母周皇太后所养……于是摄心八解,归依六度,戒珠共明当!并曜,意花与香佩俱芬”(27页),可见李静训在其外祖母的影响下,成了佛教信徒。唐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张骞西使新说

  • 下一篇文章:韩愈日常生活研究-唐贞元长庆间文人型官员日常生活研究之一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唐代的戒指”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唐代的戒指”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洪宪闹剧·杨度·帝王术
  • ››韩愈日常生活研究-唐贞元长庆间文...
  • ››唐代的戒指
  •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贵开端——...
  •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帝国组织...
  •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答容若先...
  • ››浅谈历史课堂中的趣味教学
  • ››“子掩其父”(二郎掩李冰)之谜
  • ››关于新时期革命传统教育的对策与思...
  • ››用文明史观指导高考历史复习
  • ››唐代的戒指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