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育论文历史教育

上一页  [1] [2] [3] [4] 


Tags:


   ○论汉儒知识分子的权力穿孔      ★★★ 【字体: 】  
○论汉儒知识分子的权力穿孔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5 22:46:59   点击数:[]    

政府和百姓的关系,是绝对的专制关系;我定法令,你照办,百姓没有任何发言权,不但不能反对,连说好话也不行。与此相联系的,什么礼义廉耻之类的道德规范,全部不需要了。



  我们从后世的封建社会历史可以知道,凡是以儒学治国的时代,一旦官吏出现腐败的情况,作为官僚后备军的士人阶层,即自觉出面担负清洗剂的职能,如汉末的党人,唐宋的太学生,明之东林党等。在这种清洁职能得到统治阶级当权者的支持的条件下,作为回报,士人阶层身为四民之首,又以自己的道德、文化在农工商中起表率作用其作用稳定而持久。所以士人阶层在对官僚的制约和对民众的影响力量各方面,都能起到稳定社会和淳厚风俗的好作用。中国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的这种作用,有似于今日西方社会中的中产阶级,确实是一股把社会带入良性循环的重要力量。



  在中央集权制的统一政令下,实际上必然有一个选拔官僚和教育民众的标准问题,这一标准如果不趋于统一,执政者往往难以措其手足。所以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实际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尝到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项成功经验。



  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的落实,中国儒家知识分子从此正式走上权力的舞台,成为规范中国几千年意识形态、社会风俗、伦理道德、政治秩序的名副其实的指挥者,儒家从内部穿孔走向掌握实权。



  三,汉儒知识分子权力穿孔的启示



  熟悉秦汉史的学者都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在儒、墨、道、法四大学派都有体现的西汉王朝,偏偏选中了儒家作为意识形态的主流呢?



  要知道,西汉初六七十年,统治者是讲究无为政治的,”西汉三杰”之一的张良,讲究以柔克刚、功成身退的道家之术;著名的政治家曹参,就是道家无为政治思想的实践者。再比如,历史记载,刘邦被推选为农民起义军总领袖,以及后来被内部诸领袖推选为皇帝,汉文帝能成为天子,也是被大臣推选出来的;汉文帝死前拟诏,要求薄葬;汉景帝曾下尚俭诏书,这些选举天子、尚俭、薄葬的思想,实际是墨家的产物。再比如文景之治中治法家言的晁错一度官居御史大夫,即副丞相;汉文帝时因治平第一而从郡太守提拔为廷尉的吴公,是曾经和李斯同乡而从学于李斯的法家人物。



  同样在权力部门有一席之地,最后只有儒家取胜,在考察了汉儒知识分子权力穿孔的政治活动以后,我们已经不难得出结论了。



  当旧的学说已经跟不上历史发展的时候,必然要求有一种新学说出现。社会的发展极富功利性,这种功利性可以解释为一种有用性。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不受重视的,孔夫子周游列国,各国君主赞其论而不用其人,就是这种有用性的体现。法家思想经过秦王朝的实验,已经证明了在平世使用的局限性和致命的弱点,所以兴起的汉王朝不会继续秦王朝的路线走下去。它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解决秦王朝遗产的弊端,需要一种理论支撑起整个权力大厦,使社会秩序和权力运行走向良性的轨道。这在任何变革的朝代和时代都会遇到,所以一种学说能否成功的被掌权者运用和支持,关键在于这种有用性能否付诸实现。



  知识必须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看到儒家知识分子的权力穿孔行为,叔孙通解决了朝仪问题,使皇帝真正尝到了做皇帝的滋味;陆贾废弃战时体制,采纳中央集权制度,使得汉王朝的权力运作有了自己的国体和政体;贾谊强调德政、教化的作用,废弃了秦法体系,极大的缓和了统治集团和民众的矛盾;董仲舒讲究儒家士风,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良性循环作用。同时,这些汉儒也不是抱残守缺的人物,如陆贾取法家的中央集权制度,贾谊强调儒家思想指导下的无为思想治国,用儒家思想统摄其他各家,最后自成一家,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极富针对性。



  知识分子必须在权力面前找准自己的位置。叔孙通能够抛弃儒家的形式,审时度势,不失时机的钻空子,把儒家的影响打入权力机构,可谓深谋远虑,用心良苦了。通过变成心腹人物,王权背后的权贵,慢慢按照他们的愿望改造现实。虽然知识分子放弃自主权,接受了决策者对研究施加的限制,虽然独立的研究基础不复存在,成为专家,虽然不允许知识分子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只能按形势要求解决政策制定者的问题,但他们恰恰利用这些将自己的政治思想实施出去,最后形成了一种俾睨千古的浩荡霸气,天下之大,舍我其谁?!



  注释:

  ⑴恩格斯:〈路德维西·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233页。



  ⑵主要指借古罗马政治家帕布里亚斯为共同笔名的汉弥尔顿、麦迪逊, 以及杰·约翰,是美国的开国元勋、制宪的要角(麦迪逊号称为美国宪法之父)、新共和国的领导人。



  ⑶如法国的吉伦特派、亚各宾派和沙俄时代的布尔什维克派,中国大多数的法家人物,如商鞅、李斯、晁错等。



  ⑷本章源自【美】刘易斯·科赛《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科学考察》(中央编译局2001年1月第一版)一书的第二部分《知识分子与权力机构》,原文共有六章,十万余字,作者系统的考察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并针对西方的知识分子历史做了详尽的描述。本章将科赛的观点加以提炼和突破。应当看到,科赛在分析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时,是将他们放在一个静态的场景下加以考察。对于在社会变迁、时局变动时候,知识分子类型可能发生位移的动态状况,没有涉及。本文则是在尝试阐述知识分子发生位移的动态状况,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位移,往往发生在不同的学派之间。从思想学派和知识分子类型发生位移的角度出发,恰恰是本文对科赛观点的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文是从社学学新的角度研究知识分子的一种尝试。



  ⑸《资治通鉴·卷第三·周纪三·慎靓王二年》(壬寅,公元前三一九年)

  ⑹《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⑺原文载于《史记·卷七十九·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⑻《论语·子张》



  ⑼《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第十八》原文: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首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




   
     
     


转自: 仅仅学术交流与学习之用,非商业之目的.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法律透视

  • 下一篇文章:○百年史学历程回顾二题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汉儒知识分子的权力穿孔”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汉儒知识分子的权力穿孔”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洪宪闹剧·杨度·帝王术
  • ››韩愈日常生活研究-唐贞元长庆间文...
  • ››唐代的戒指
  •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贵开端——...
  •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帝国组织...
  •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答容若先...
  • ››浅谈历史课堂中的趣味教学
  • ››“子掩其父”(二郎掩李冰)之谜
  • ››关于新时期革命传统教育的对策与思...
  • ››用文明史观指导高考历史复习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