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育论文体育教育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研究      ★★★ 【字体: 】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研究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7-03 18:33:10   点击数:[]    

动量对女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长期坚持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9]。尽管有不同的意见,如范军(2008) 认为大运动量对大学生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效益[19],但总体上研究者较一致地认为中等运动量有较佳的心理健康效益。 
运动量是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三者的函数,许多研究者单独探讨了这三个因素对心理健康效益的影响。
         (1)运动强度。运动强度一般常用心率指标和最大吸氧量来衡量。运动心理学和运动医学一般规定:运动的大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50%-60%,小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40%左右。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有较大的心理健康效应,适中的身体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情绪。如李林等(1999)实验结果表明,身体锻炼有助于调节身心矛盾,增强心理健康,中等强度是大众健身锻炼较适宜的锻炼强度[20]。
         (2)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者指出,每次运动的时间至少应为20-30 min,60-90 min 的运动也会产生理想的心理状态。如方敏等(2005)的研究指出,每次30-90min的锻炼有更佳的心理健康效应[21]。一次运动的持续时间过长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坚持运动练习,才能获得良好的心理效应。
         (3)运动频率。朱淦芳等(2004)的实验表明,体育运动对焦虑和抑郁状态的改变有密切的联系,每周3次、每次1小时左右的中等强度或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量更有利于改善焦虑和抑郁倾向的大学生,其调节作用显著[22]。方敏等(2005)的研究表明,每周2次或3-5次、每次30-90min的锻炼心理健康效应更明显[21]。宋子良(2008)的研究也表明,体育活动时间越长、次数越多、项目越激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越明显,以每次锻炼1小时以上、每星期锻炼3次以上、经常参加混合类项目的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最理想[23]。
         2.2.3 体育活动项目
         许多研究探讨了不同体育活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独特效益。李宜南(1999)对不会游泳和健美操的女大学生的测试表明,经过游泳和健美操训练后,学生的反应时、数字记忆广度有了显著提高,经过游泳训练,学生的睡眠效率得到了改善[24]。卢晓文(2004)将通过SCL-90筛选出4 组分别表现有抑郁、焦虑、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症状的大学生按照其喜好,分别安排在篮球、乒乓球、武术、健美、围棋5个选项班中进行一系列锻炼。结果表明,五种项目都能改善抑郁症状;健美和围棋和助于缓解焦虑;武术和健美对强迫组的同学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篮球和足球能改善人际敏感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25]。贺亮锋(2007)的实验表明,不同运动项目对心境的指标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篮球运动对除自尊以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的意义,排球运动对除紧张以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的意义,健美操运动对除愤怒以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的意义[8]。方秀宠等(2008)的研究以无痛跑步、篮球、乒乓球锻炼的方式为抑郁情绪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干预,结果表明无痛跑步、篮球、乒乓球锻炼对学生的抑郁情绪具有积极的干预作用,其中无痛跑步效果最为显著[26]。
         上述研究表明,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有相同之处也有独特之处,因此在利用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中要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从而收到更大的效益。
         3 小结
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中,要充分利用体育锻炼,让其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方。同时,由于许多因素制约着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我们要注意这些因素,让体育锻炼在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李娜.大学生抑郁情绪与体育锻炼干预实验.体育学刊,2001,8(4):32-36.
[2] 张兰君,李娜,王颖.大学生强迫症状的体育运动干预实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7):478-479.
[3] 曹国民,曹晖.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1):131-146.
[4] 袁玉涛,田振生,刘春明,贾宝民.大学生心理里健康与体育运动的相关研究.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1):69-70.
[5] 张勇,孙高峰.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56-58.
[6] 沈辉.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验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1):35-37+17.
[7] 佟立纯.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3):48-52.
[8] 贺亮锋.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境和情绪的影响实验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481-488.
[9] 朱伟,李洪强.北京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3):127-131.
[10] 潘国斌.大学生体育活动兴趣与健身效应探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1):144-146.
[11] 邱新宇,王麟.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1):122-124.
[12] 刘萍,王振宏.大学生体育态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635-636.
[13] 邱远.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637-1641.
[14] 何仲恺,钱铭怡,杨寅等.运动态度和锻炼坚持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科学,2007,27(6):39-44.
[15] 何秋华,刘夫力.课余集体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体育学刊,2002,9(5):59-61.
[16]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综述).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15(4):42-47.
[17] 蒋碧艳,祝蓓里.上海市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心理科学,1997,20(3):235-238+287.
[18] 马嵘,黄春梅.新疆高师大学生运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体育科技,2007,43(2):52-55.
[19] 范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6):114-116.
[20] 李林,季浏.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体育科技,1999,35(5):25-28.
[21] 方敏,孙影.大学生SCL-90因子分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00-101.
[22] 朱淦芳,魏纯镭.体育运动对改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的相关研究.福建体育科技,2004,23(6):57-59.
[23] 宋子良.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7):948-950.
[24] 李宜南.游泳、健美操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3):86-89.
[25] 卢晓文.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5):24-25.
[26] 方秀宠,迟化,姜志强等.无痛跑步、篮球、乒乓球锻炼对缓解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实验研究.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5):94-95.

上一页  [1] [2]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浅论大学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

  • 下一篇文章:关于初中体育教学改革浅谈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沉痛哀悼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中...
  • ››5VAR论文频道全新改版,新貌迎接天下...
  •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研究
  • ››对大学生健美操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探...
  • ››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与终身体育
  • ››古巴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其对中国的...
  • ››体育传播学:理论范式与研究路径
  • ››转型时期中国体育管理的发展与改革...
  • ››我国近代体育课程发展中体育教学内...
  • ››沉痛哀悼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中...
  • ››5VAR论文频道全新改版,新貌迎接天下...
  •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研...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