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基本理论知识与进行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和岗位训练阶段。普通高等教育是将前者放在学校内进行,而将后者放在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岗位由企业进行针对性更强的岗位培训,因而,在学校里的教育侧重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基础打得深厚、广泛,将来可适应很宽的具体职业的确定和发展。高职教育则是将两个阶段的过程都由学生在学校期间进行,毕业后达到具有立即上岗工作的职业能力。因而,把技能训练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岗位培训也放在学习期间作为主要培养手段。因此,职业教育所设课程以职业岗位规范为出发点,是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的必然规律。但是,现代职教理论认为,职教的着眼点应从一个职业岗位的就业转变为整个职业生涯的成功,即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学校不仅应使学生在职业阶梯上,稳定的迈出第一步――这是学校培养学生达到第一任职岗位能力的近期目标,而且应继续发展以获得更大的成功。因此,高职学校必须提供具有发展潜力及弹性的课程,基础理论不能过浅,职业技能不能过窄,近期目标与长远兼备,而以近期目标为主。不然,将使职业学校教育混同于职教单项技能培训,失去了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 3 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 要树立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价值观与课程观。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观与课程观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知识观的转变表现在:知识是对开放的、复杂多变的现实的解释;知识是过程而非结果,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而来的;知识是作为整体的对自然、人类、社会的综合的解释等等。因此,课程也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它的发展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课程目标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课程的组织不再囿于学科领域,而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强调发现和创造知识等等。新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弹性的特点,注重学生个体的感知和体验在课程发展中的作用,鼓励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创造。根据这一原则,在开发高职课程时可以考虑建立由核心课程、相关课程、交叉课程组成的三维结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由一些文化基础课以及学习某一专业最核心、最不可缺少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均包括理论和技能)构成。相关课程是指与专业联系比较紧密的一类课程,是专业不同方向的几组模块课程,是规定选修课。交叉课程是一种可向相关性专业拓展的课程,属完全选修课。这种三维结构的课程体系加强了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沟通,以少而精的核心课程为中心,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4 反复实践与实践中的反复 高职课程开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科学研究,我们不仅需要转变观念,更新指导思想,更需对高职教育性质及其培养对象应具的知能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也需要对相关职业的专业理论与技术技能有较深的造诣。在对课程总体设计进行初步开发后,要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开发。开发后的新高职课程的实施,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而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还仅仅是刚刚起步,开发高职课程的经验还很不足。因此需要对开发的总体设计和每一门课程的编订进行反复的试验,课程开发模式的四个步骤,要经过多次循环。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反复实践是必须的。 高职课程开发,首先是原有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与能力本位课程观的一次大碰撞,开发高职课程的难点,不仅在于如何形成新体系,更在于是否被人们所接受。特别是在当前,新开发的高职课程尚不成熟,实施过程中许多配套的设施、条件还不到位,往往会遭到“理论上不来,实训没上去”等批评,甚至是责难,有些课程在具体教学中又自觉不自觉的回到原学科模式。我们要正确对待这种会在较长时间内出现的反复,它是必然的,有使整个高职改革与发展夭折的危险,但它并不可怕,我们要紧紧抓住观念的转变,从教学法规上严格管理,把高职课程改革与开发坚持下去,必有成效。 参考书目: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0版,第207页 ②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77页 ③高职:《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国教育报》,1997.10.8 ④张天保:《在全国高职教改研讨会上的讲话(深圳)》,1997.10.14 ⑤林宏炽:《由群集课程的发展模式探求高工群集课程》、《工业职业教育》(台),1985年5卷3期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