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教育计划局限在可能产生短期效益的劳动技能上的企图,都将导致大量长期的结构问题。其代价将是一个僵化的非学习性的劳动市场。这种市场面临快速的不可预测的变化会风险很大。”这里强调培养不断变化的有预见的应变能力。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在对学习者的培养上提出几个问题。 1.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的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要针对岗位群的需要来培养人,但是这种针对性地培养人和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是不可兼顾的,我们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同时又能够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里面有一个近期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学生应在现有的职业学校里更好地学习各门基础课,打好基础,具备再学习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再学习以后转换经验的能力。同时,在普通学校教育中,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 2.培养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关系(略) 3.技术技能与人文道德的关系(略) 4.就业与创业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培养的人中有没有创业人才。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数据,今后10年左右每年新增的就业人口为1000万~1300万,而我们自己能够提供的岗位为500万~600万。经济增长所能提供的就业增长已越来越少,所以如何创出一条创业教育之路,需要我们探讨与关注。 5.就业与升学 前几年在职业教育发展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开通了一条中等职业学校可以继续去升学的途径,这为不同学生今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一个条件。但是应处理好就业与升学的关系,职业教育绝不能搞成一种升学教育,否则就失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 (二)学习机构 在制度化教育体系中,学校是惟一的学习机构,而在学习型社会中,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即所谓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不是仅仅靠学校来支持的,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成为学习型机构。所以,需要探讨的是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环境中,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机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学校 这是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更新速度加快,学校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会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学校教育再也不能局限于传授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二是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且受经费、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不能与企业和工作场所的技术更新同步,所以实行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或者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的交替学习,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2.工作场所(企业) 在逐步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条件下,企业将成为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机构,其主要作用是:与学校联合进行职前教育,企业应该成为职前教育的合作伙伴;进行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场所。未来的职业教育应该是不断的继续教育。 3.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略) 4.网络(虚拟学校) 依托互联网开展的网络教育,正在成为新的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它既可以作为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的技术补充,又可以独立承担某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尤其是它在未来教育发展中的前景更是值得关注的。 利用网络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公共场所教育的一个补充,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当然职业教育如何利用网络这个问题还有待探讨。 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习机构的讨论涉及体系构建中的实体部分,而关于学习制度的讨论则涉及体系构建的软件部分。 讨论这几个学习机构之间的关系,应该从能力建设的角度来讨论。世界劳动组织2003年发布了题为《公共学习与教育培训》的报告,主要讲知识社会到来以后,工作、学习的变化对于教育培训的影响,其中特别谈到能力和能力建设: 基础能力——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公民资格、社会技能、学会学习的能力、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能力——在以上能力的基础上,个人能力(自尊、目标之确定和动力、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技能)、集体能力(人际关系、团结合作精神和谈判技能)、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职业(岗位)能力——普通职业能力、特定职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基础能力主要在学校里面培养,岗位、职业能力在工作岗位中培养,而核心能力应由工作岗位和学校共同培养,网络则为能力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在学习型社会环境中,学习机构扩展为社会学习型组织,各种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互补为终身教育提供服务。 因此,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考虑在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大背景中,各种教育机构的相互关系,及其所担负的主要责任,在这些职能里面如何合作,如何整合。 “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要求表明,教育体系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学校再也不会是一个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实际上,终身教育意味着学校可以从为人计划一生的沉重负担中摆脱出来。只要社会能为人们以后的生活提供很多学习机会,人们就能取得适应并在一个急剧变化的复杂世界中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即使整个职业工种消失和出现整个的全新职业,也不应构成重大威胁。” (三)学习制度 从制度化教育向学习型社会的转变,并不否定制度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而是从单一的学校教育制度向终身教育制度转变。 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可持续发展》指出:“制度是用以协调人类行为的法规、组织机构和社会规范。”按照国际上一位很有名气的学者哈耶克的观点,这种制度是“由规则调节着建立起来的秩序”。 职业技术教育要建立一种制度,能够按照这种制度共同的争取这种规范来维持职业技术教育的运作秩序。所以,关于迈向学习型社会职业教育,特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供讨论。 1.就业导向与文凭导向 以就业为导向,对职业技术教育而言,不管是民办,还是国办,体制的健全都是一个前提。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当前的文凭导向。如何从文凭导向转为就业导向,从近几年高校扩招和能学生就业的变化来看,很重要的一条,是市场会逐步改变文凭导向这种观念和意识。 2.学历本位与能力本位 职业教育要体现能力本位,必须强调能力建设。不能走普通教育完全学历的路,而应突出能力建设,当毕业生真正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出能力优势时,就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强大生命力。2003年国务院提出,大专毕业生不能就业可以到职业学校去学习技能,拿证书。这就体现了能力对于人们在社会上谋职的重要性。天津的一所信息工程学校2003年计划招收500多名学生,报名数远远超过计划招生,其中20%的报名者有本科和专科学历。所以,突出能力建设,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 3.单向考核与多向考核 现在的选拔基本上以考试成绩、知识作为衡量的标准,尽管现在考高职也是有一些侧重的考核,但是能力考核还没有在考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包括经验,经验也是一种能力,这些都不包括在考核内容里面。所以,要真正体现能力本位,应该在选拔制度上调整。 4.弹性学制与模块教学 目前的职业教育学制是根据普通教育模式制定的,中等职业教育为高中段教育,为期三年,不管是哪个专业,不管实际需要,在时间与专业教学安排上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因此有必要强调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弹性学制与模块教学。 5.衔接、沟通、渗透(略) 6.政府与市场 就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职业教育发展还是要强调政府起主导作用。但是,职业教育应主要通过市场调节,即使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也要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因为职业教育有没有生命力,最终要接受市场检验。 最近我到四川泸州合江县看了一所民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员12000余人。这所学校设备条件非常简陋,但是读的人非常多,而隔壁一所公办职业学校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