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挥地区优势。绵羊数为澳大利亚的6.44%,而羊肉产量为其17.57%。育肥羔羊区分为肥羔(Fat lamb)和料羔(Feeder lamb)两种。前者是正常断奶日龄前育肥出售的奶羔;后者是断奶后育肥或放牧育肥的羔羊,是生产羔羊肉的主要方式,育肥后达到优等羔羊肉标准:胴体重20-25kg,眼肌面积不小于16.2cm2,脂肪层厚0.5-0.76cm。由于良种化程度高,重视萨福克和汉普夏(Hampshire)肉羊品种的利用,采用精料型饲养方式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养羊业生产效益高。 1.3各国发展肉羊业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1.3.1引进和培育适宜本国羊肉生产的绵羊品种。 20世纪60年代以来,育种的主要目标集中追求母羊性成熟早、全年发情、产羔率高、泌乳力强、羔羊生长发育快、饲料报酬高、肉用性能好,并注意把羊肉与产毛性状结合起来,如英国育成的考勃来(Colbred),用德国东佛里生羊(East Friesian)与三个英国品种(边区来斯特、克仑森林和有角陶塞特羊)杂交而成,全年发情,产羔率200-250%,产奶量高,肉用性能和羊毛品质好,是育种上的一个突破。新西兰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目的的引进特克塞尔(Texel)、萨福克等种羊来提高优质羔羊肉的生产水平;近几年来,Landcorp公司进行超级羔羊的生产和培育工作,即用无角陶赛特、特克塞尔、罗姆尼等品种公羊与公司所属牧场饲养的50多万只幼龄母羊交配,将所生后代按生长速度、瘦肉率和眼肌大小挑选出来,放在优良牧场育肥,获得胴体瘦肉率高的羔羊肉。 1.3.2选择体大、早熟、多胎和肉用性能好的亲本广泛开展经济杂交。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国家,重视经济杂交作为生产羔羊肉的主要手段。如美国用萨福克、汉普夏、南丘羊作为父本,以兰布列、芬兰羊等作为母本,新西兰以无角陶赛特和萨福克作终端父本、以纯种罗姆尼和考力代等为母本进行经济杂交。美国农业部专家估计,20世纪70年代羔羊肉收入的增加,30-60%是经济杂交的结果。 1.3.3注重草场建设,有完整的肥育体系。如新西兰政府和农场都非常注重草场改良和人工草场的建设。农场对人工草场的建设,每公顷一次性投入约1200新元左右,播种的牧草主要有黑麦草和三叶草;草场围栏的总长度80.5×104km,围栏面积占全国草场面积的90%以上;用牛、羊混合放牧来调节牧草高度和草生状况;研究土壤-草场-家畜生态系统,让三者最佳结合,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3.4研究和应用新技术,科技含量高,研究集约化肉羊生产所必需的繁殖控制技术、繁殖利用制度、饲养标准、饲料配方、育种技术、农副产品和青粗饲料加工利用技术,以及工厂化、半工厂化条件下生产肉羊的配套设施、饲养工艺和疫病防治程序等。 2国内养羊业概况和特点 2.1概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养羊业发展迅速。2003年我国绵羊存栏数14379.3万只,占世界绵羊存栏总数的13.9%,山羊存栏17295.7万只,占世界山羊存栏总数的22.6%;生产羊肉321.3×104t,羊毛原毛31×104t,生绵羊皮32.4×104t,生山羊皮31.9×104t,鲜山羊奶24.2×104t,分别占全世界各羊产品产量的27.17%、14.50%、19.83%、35.54%和2.04%;人均占有羊肉量2.05kg,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我国绵羊存栏数、山羊存栏数、出栏羊数、羊肉产量、生绵羊皮与生山羊皮产量均排在世界第一位。1987-2003年我国羊存栏量与产品产量如表2。 表2. 1987-2003年我国羊存栏量和产品产量(略) 我国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引入澳洲美利奴公羊,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开展澳美血的导入,1985年育成中国美利奴羊,标志我国细毛羊育种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进入90年代后,我国毛纺能力为3.5×106锭,其中精纺1.3×106锭,年需羊毛3.5×105t,其中需精纺细羊毛1.4×105t。我国年产羊毛2.8×105t,按净毛率40%计,年产净毛1.1×105t,国产羊毛仅能满足毛纺企业需要的31.8%。但由于国毛的质量等方面的问题,用量极微。如生产的面料出口,各厂家100%用外毛;内销时,各厂家用一部分国毛,比例各不相同,天津各厂用6-7%、北京用10-15%、兰州用10-13%的国毛,并且主要用新疆、内蒙古产的细羊毛。由于澳毛品质好,并且和国毛的差价较小(约为0.1-7.6元/kg)而大量进口。1980年进口净毛0.61×105t,1997年为2.09×105t,最高1994年为3.13×105t。国毛市场小,价格偏低,生产者积极性不高,这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羊毛原毛产量上不去,存栏羊只均产毛量呈下降趋势的原因。 肉羊产业具有周转快、投资少、效益高等特点,已成为我国在资源短缺、畜禽产品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保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农业部的积极倡导下,我国的羊肉生产,无论在北方还是在南方,都有一定的发展,而在许多省(区),如山东、江苏、河南、河北、新疆、内蒙古等,都出现了大发展的势头。 2.2 近期国内养羊业动态 2.2.1小尾寒羊的推广与利用 小尾寒羊是产于河北南部、河南东部和山东西南部的地方优良品种,具有生长发育快、性成熟早、常年发情配种产羔、繁殖力和产肉力高等优点。到2000年,全国已推广50万只,主要引入北京、河北、甘肃和青海。根据刘振兴(1983)、闫运清(1986)、章亨璆(1987)、范青松等(1994)、姚树清等(1994)、张儒学等(1997)、范青松等(1996)、贾志海(1997)、王景元等(1997)和王树山等(1997)报道,小尾寒羊的产羔率平均分别为261.22%、245.16%、260%、262.5%、261.04%、202.59%、247.1%、260%、265.16%和196%。《中国羊品种志》报道为261%。王景元(1989)报道初产羊平均为229.49%,经产羊平均为267.25%,平均为251.3%。所以,利用小尾寒羊作为杂交中的母系品种是比较好的素材。小尾寒羊6月龄公羊胴体重可达17.60kg,屠宰率为47.58%,净肉率为37.17%;母羊相应为15.79kg、56.60%和46.2%;羯羊为18.29kg、56.57%和47.35%。但小尾寒羊品种类型较多,体躯不圆浑,肋骨开张不够,肉用体型不明显,羊肉品质不理想,不能作为肉用种羊使用。 2.2.2引进种羊并广泛开展杂交 用引进的肉用或肉毛兼用羊与当地羊杂交,利用杂种优势生产羊肉或培育肉羊品种现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新疆农垦科学院畜牧所,1981-1983年,将引进长毛型罗姆尼羊、边区来斯特及德国美利奴分别与军垦母羊杂交生产肥羔,认为德国美利奴与军垦杂交对提高肥羔肉用性能具有特殊意义。阎厚忠等利用边区×新疆细毛一代杂种羔羊(边新F1)和罗姆尼×新疆细毛一代杂种羔羊(罗新F1)同阿勒泰羊进行了杂交试验,目的是改善羊胴体形态和被毛组成,结果4.5月龄公母羔体重,边新F1×阿为40.63±3.35kg和39.60±3.61kg,罗新F1×阿为40.38±2.45kg和37.40±4.42kg,阿羊为38.90±3.48kg和37.15±2.53kg; 5月龄羯羊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和屠宰率,边新F1×阿羊分别为37.0±3.55kg、19.19±2.37kg和 51.9%,罗新F1×阿羊分别为36.5±3.99kg、19.62±3.30kg和51.0%,阿羊分别为36.14±2.10kg、18.67±1.36kg和51.7%;5月龄母羊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和屠宰率,边新F1×阿为35.8±3.34kg、18.2±2.92kg和50.7%,罗新F1×阿分别为34.06±2.50kg、18.13±1.42kg和50.7%,阿羊分别为33.82±3.50kg、17.35±2.48kg和51.3%,骨肉比分别为1:4.53,1:4.51和1:4.59。同时杂交羔羊脂肪比例明显下降,被毛结构及板皮质量改善。 2.2.3近期,研究集中在波尔山羊的引进和杂交利用。波尔山羊是世界上著名的肉用山羊品种,其体型大,早期生长快,繁殖率高,产肉多且适应性强。我国1995年首次从德国引进,饲养在江苏、陕西、山东和四川等地,用于生产冻精、纯繁和改良地方山羊,效果显著。在江苏,杂交一代的初生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