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以下简称PRRS,蓝耳病),是一种以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和各日龄猪呼吸疾病为特征的接触性传染病,其病原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以下简称PRRSV,蓝耳病病毒)。 关于猪蓝耳病的免疫,科学界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着许许多多我们尚未知晓的秘密,因此造成学术界和养猪行业内的争论也此起彼伏。这其中不乏商业利益的驱动,但最终也反应了人们对蓝耳病疫苗接种所具有的疑虑和对蓝耳病认识上的种种差异。 1、关于蓝耳病病毒的起源,许多新的人类和动物的疾病由RNA 病毒引起,这些病毒大约出现在过去的40 年中,这些先前就已存在的病毒(preexisting viruses)在一定的条件下感染了补充宿主(alternate hosts), 如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汉坦病毒(Hantavirus),尼巴病毒(Nipah virus), 亨德拉病毒(Hendra virus) 等。由于一开始就没有弄清楚原因,蓝耳病病毒引起的疾病曾经也被称为“神秘猪病(mystery swine disease)”, 直到后来才发现它同样也是一种RNA 病毒,其与鼠乳酸脱氢酶升高病病毒,马动脉炎病毒,猿出血热根据ORF5 绘制的遗传进化树病毒等都属于动脉炎病毒科。由于欧洲型和北美型的蓝耳病病毒基因组序列的差异分离达40% 之多,蓝耳病病毒的起源就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Peter G.W. Plagemann 推测说,该病毒是由鼠的动脉炎病毒(乳酸脱氢酶增高病毒,lactate dehydrogenase-elevating virus)通过伤口感染了中欧的野猪(Wild boars )后产生的变异病毒,这些野猪曾作为狩猎使用被引进美国,被引进的野猪就作为中间宿主将病毒传播至北卡罗来纳州,感染的时间大约发生在1912 年。这些病毒在这两大洲内独立变异和进化,大约经过七十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家猪和野猪的接触,病毒进入家猪(domestic pigs)群中,形成了后来的两大独立的蓝耳病病毒原型(即通常所说的蓝耳病病毒的两种基本的基因型):欧洲型(以Lelystad 为代表,简称LV)和美洲型(以VR-2332 为代表,简称VR)。欧洲和北美在1991-1994 年间从野猪体内检测到蓝耳病病毒的抗体也证实了这一点。;回顾性检测也同时发现美国的爱荷华州在1985 年, 明尼苏达州在1986 年,东德在1988-1989 年的猪血清中发现了蓝耳病病毒的抗体,而在1985 年之前爱荷华州以及德国的家猪血清内却并未检测到相应的抗体。图1 根据ORF5 绘制的遗传进化树。 2、 蓝耳病病毒的感染;一般认为,巨噬细胞(macrophages) 是肺脏主要的或唯一的感染蓝耳病病毒的细胞,但后来的研究发现,肺泡的二型肺细胞(pneumocytes type II) 也可以感染蓝耳病病毒。尤其有趣的是,该病毒还可以感染生精小管(seminiferous tubules )的上皮生殖细胞(epithelial germ cells) 和间质内的巨噬细胞,并导致精细胞的缺损和死亡(一种细胞程序性死亡,apoptosis),而大量的未成熟的精细胞便成了蓝耳病病毒的携带者;同时该病毒也感染卵巢卵泡中的巨噬细胞。由此导致公猪的精子数量下降或非正常精子比例升高,公猪精液成了持续性排毒的来源,而当母猪使用这些精液时,往往不能受孕。;呼吸与繁殖器官便成了蓝耳病病毒的主要感染部位,看来蓝耳病真的是大自然(上帝)对高密度饲养和人工授精技术的一种“惩罚”。这个事实给予行业的启示是,我们不能仅仅看到人工授精技术是清除疾病的重要手段,也要看到该技术也是加速疾病传播的重要媒介,许多新技术的应用是要我们付出代价的,我们必须研究新的应对措施,比如精液的安全检测技术等。蓝耳病病毒在感染时不但能发生变异,而且变异发生的频率异常之高(Lager & Mengeling,1999 & 2000)。由于蓝耳病病毒是一种RNA 病毒,象其它的RNA 病毒(流感、口蹄疫、猪瘟)一样,变异是RNA 病毒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在自然界中,科学家已经分离了成千上万种不同的蓝耳病病毒的分离毒株(以下简称毒株)。但要记住,变异(Mutations )和重组(Recombinations )不是一个概念,完全是两码事,将两个不同分离株的蓝耳病病毒混合感染单个细胞虽然在实验室里产生了重组的毒株。自然界中也曾报道发现了重组的蓝耳病病毒毒株,但最终也没有被完全证实。蓝耳病病毒绝对不会象流感病毒那样容易进行重组。那么两种分离株的病毒同时进入一个机体后的结果会是什么呢?实验已经证实,这两个毒株的其中一个将逐渐占据优势地位,成为唯一能够繁殖的毒株,而另外的毒株则最终消失,但机理尚不太清楚。而且两个毒株的差异越大,两者之间不相容的程度就越高。这一点或许可以解释我国至今没有欧洲型的毒株,可能是在我国美洲型的蓝耳病病毒毒株“人多势众”,欧洲型毒株无处插足。 3 猪的免疫系统;为了进一步理解猪蓝耳病病毒的免疫,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猪的免疫学现象。;与人类和其他哺乳类动物一样,猪的免疫系统也包括两个部分,即先天性免疫系统(Innate immune systems )和获得性免疫系统(acquired or adaptive immune systems)。这两个系统是相互依赖的两个部分,它们共同完成机体控制微生物感染的作用。先天性的免疫系统可以非特异地识别外来抗原和微生物,有大量的效应细胞和分子来完成该功能,但对于重复感染则不具备增强反应的功能。而获得性免疫反应是一种特异性对抗特殊病原或抗原的反应,淋巴细胞是主要的效应细胞,可以产生记忆性反应,对再次感染可以产生增强性的免疫反应。猪的免疫系统的细胞也主要来源于骨髓,主要的免疫相关细胞主要包括髓样细胞(myeloid)、单核细胞(monocyets)、巨噬细胞(macrophages)、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嗜中性细胞(neurtophils)、嗜酸性细胞(eosinophils)和嗜碱性细胞(basophils) 以及淋巴细胞(lymphocytes )等,其中, 淋巴细胞主要包括两种主要的类型:B 淋巴细胞和T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主要在骨髓(B 细胞)和胸腺内(T 细胞)发育成熟,这两个器官是初级免疫器官(Primary lymphoid organs)。而真正的免疫学反应是发生在外周免疫器官(Secondary lymphoid organs),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lymph nodes)、脾脏(spleen)、派尔氏结(Payer’s patches,一种肠内的淋巴集结)及各种各样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当病原微生物突破先天性免疫系统的时候,机体的获得性免疫系统将开始发挥作用。我们必须明确的是,机体在利用各种各样免疫机制阻止和控制感染以及疾病的同时,病原微生物也同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对抗方法来确保它们在机体内的繁殖和存活。一旦病原微生物逃脱了机体的免疫系统,猪只就会生病。比如猪只在感染蓝耳病病毒时,蓝耳病病毒一方面可以减少白细胞介素-10(IL-10) 的产生,也可以减少γ-干扰素(IFN-γ) 的产生,从而进一步减少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了解这些原理就可以帮助兽医师们制定各种策略来帮助免疫系统对抗病原和疾病,使猪只免于生病。另外,猪的免疫系统在胎儿期开始萌发直到出生后4~8 周才发育得较为完全,随着生长,免疫系统还在不断完善之中。所以在子宫中感染猪瘟病毒或蓝耳病病毒,但出生时仍存活的猪将会变得比较虚弱,往往在断奶之前死亡,或成为持续的带毒者,而出生后早期感染蓝耳病病毒的猪往往呈呼吸症状。在母猪怀孕后期感染则表现为严重的繁殖障碍,在非孕期或怀孕早期则症状不明显,这些观察结果表明随着日龄的增加免疫反应将逐渐增强(但当感染严重损伤免疫系统时,则机体的免疫效果将会不明显)。所以,很多人认为仔猪在出生时免疫系统就已经相当成熟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