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 关于选配计划有如下建议:(1)计划要建立在摸清猪群家底的基础上。身在猪群的技术人员对家底的了解不一定十分清晰,不经过仔细的调查和科学分析,对选配该怎么做不一定十分有把握。因此,第一步要从种猪个体档案(包括种猪进口时带回的出口猪系谱证书,一般含有亲代和祖代的性能测定结果)中找信息,分析一下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场、不同血统的种猪,特别是公猪,在性能上有无各自的特点;有无特别突出的家系或个体(尤其是公猪);较普遍存在的缺点是什么;遗传变异程度如何?并分析:要重点利用哪个家系、哪头公猪?保留什么,舍弃什么? 第二步,编制猪群系谱图,利用相关软件,从不同角度计算平均近交系数与个体间的亲缘系数;第三步,技术人员集体至现场,在从书面材料所作出的分析基础上,有目的地参照种猪的外形(从个体到群体)来修改前面所作出的初步结论;第四步,集体讨论选配原则;第五步,由专业人员制订出大致的但可根据情况变更的选配计划。制订选配计划旨在巩固选种成果,扩大利用优秀家系和个体,造就特色家系和群体,为提高下一代服务,为培育特色品系打下基础;(2)一分为二看待近交,优秀公母猪间可尝试进行高度近交,以巩固优点,扩大优秀后代数量;(3)另一方面,为控制近交,又可采用分组轮回(循环)交配法;(4)有目的地灵活、合理地运用同质或异质交配;(5)设计某种方法,尽可能做到不动用“备用公猪”参与配种。 6.将品种登记与种猪场等级评审制度推向全国 这两项制度是促进种猪改良的有效办法,是遗传评估系统与联合育种建设的重要配套措施,有必要使其迅速走向规范并推向全国。 6.1 关于推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猪品种登记制度 猪的品种登记(种猪登记)制度的推行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较长历史,一直延续至今,经久不衰,必有个中道理。我国也有某些猪品种开展过品种登记工作,但不规范、持久,亟待在全国范围内系统地推行。 目前亟须委托主办与协办单位,在国家《种畜禽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基础上,拟订猪品种登记办法与种猪登记标准,以点带面,以个别品种带动多个品种,逐步展开。为使该项目顺利推行,可采取政府投资和成立有关基金会筹集资金等办法。 登记对象目前可限于种猪场和AI中心(站)的外来纯种与留作种用者。品种登记可否分为血统登记与性能登记两种,按年龄阶段先后进行。血统登记除依据系谱记录外,还应至现场审查该个体的品种特征、奶头数、有无遗传缺陷等,而且,只让那些已按《方案》中规定的全国统一的种猪编号系统编过号的且有清晰可辨的个体识别标志的个体进行血统登记。待生产性能测定结束或有产仔性能记录后则可申请性能登记。性能测定不合格者不予登记。若干年后,还可出台获奖登记。不论哪种登记,均须颁发证书。 品种登记办法中尚应有全国统一的猪品种登记编号系统。还可规定:送测定中心测定的猪一般应是登记过的种猪的后代,在种猪展评申请、种猪售出系谱证明、公猪冻精推广名录、公布的遗传评估结果中均须填写品种登记号。种猪登记的比例与数量也应是种猪场等级评审的指标之一。 6.2 关于建立与健立全国性、动态的种猪场等级评审制度 我国已有全国重点种猪场的考核指标与认定标准。有些省市也已出台相应的标准。但标准不够规范与统一;标准中未能具体反映对育种群、核心群育种工作的基本要求;有的省标准过低,掌握过松,省级重点种猪场过多,失去了认定等级的意义;执行也并非全是动态的,个别地方是变相的一次评审定终身。 因此,建议: (1)拟订全国性种猪场等级评审办法。 (2)制订全国统一的种猪场等级评审标准。可借鉴浙江省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中的三类指标划分法(一类指标 为否定指标,二类指标为准入指标,三类指标为评分指标),每类指标中又有若干项具体指标。 结合我国外种猪育种企业实际,建议种猪场等级评审标准中含有以下方面的指标:1)疫病防治措施与效果;2)饲粮原料、营养水平与饲养技术情况;3)安全用料用药情况;4)是否制订场内遗传改良计划;5)个体编号与识别系统的建立与实施;6)种猪登记的比例与数量(间接说明育种群的规模),种公猪是否全经登记;7)公猪的独立血统数与质量;8)育种群内核心群的组建情况与水平;9)场内测定与评估以及送猪至测定中心的工作质量;10)核心群公母猪的选择强度(可间接用留种率来表示);11)核心群的年更新率与年龄结构;12)核心群中人工输精母猪百分率;13)参与全国(区域)和品种的遗传评估与联合育种工作情况;14)种猪售后服务意识。售出种猪是否让客户及时随身携带信息完整的种猪出场系谱证书;15)是否有完整、可靠的育种、生产、疫病防治记录;16)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立与效果;17)是否已指定专人负责种猪测定、遗传评估、选种选配等工作;18)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情况;19)员工素质与培训情况;20)环境污染防治情况;21)经济与社会效益;22)其他。 参 考 文 献 [1] 陈瑶生,刘海良,刘小红,李加琪,张豪. 我国种猪遗传评估与联合育种进展与策略. 见: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3,3~11 [2] 刘海良,薛明,陈瑶生,傅衍,张勤,王爱国,李学伟. 中国种猪遗传评估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代畜牧,2002,(11):21~23 [3] 彭中镇. 再议当前场内种猪的测定与选择. 见: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3,12~17. 《养猪在线》杂志2004(2):9~13转载(经本人修改) [4]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畜牧业卷(下).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5] Merks JWM and de Vries AG. New sources of information in pig breeding. In: Proc. 7th WCGALP, 2002, 03-01 [6] Tribout T, Maignel L, Bidanel J.-P. http:// www.tzv.fal.de/eingeordnet/22/srfrance. html, 1998 [7] 彭中镇. 试析配套系与猪配套系育种. 猪业在线,2005(3):19~22 [8] Rothschild MF. Porcine genomics delivers new tools and results: This little piggy did more than just go to market. Genet. Res., Camb. 2004, 83:1~6 [9] 彭中镇(主编),曹胜炎,杨兴柱,李奎. 猪的遗传改良.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4 [10] Serenius T, Sevon-Aimonen ML, Kause A, Mantysaari EA and Maki-Tanila A. Genetie associations of plolificacy with performance, carcass, meat quality, and leg comformation traits in the Finnish Landrace and Large White pig populations. J. Anim. Sci. 2004, 82(8): 2301-2306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Breeding Work of Exotic Pig Breeds in China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