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国地方猪血液培育专门化母系。有些中国地方猪种肉质佳、繁殖性能好(如产仔多、母性好、第一次分娩日龄小、第一个分娩间隔短、母猪利用年限长)、耐苦性(hardiness)强,可尝试利用不同方法,向外种猪导入这些特异基因,以培育出杂交体系中需要的特色母系。 4.以点带面,开展以AI中心为核心的同地域多场协同的场内测定与评估,夯实联合育种与群间遗传联系的两个基础 “两个基础”指的是场内测定评估与地域性AI中心的建设。顺便提出,AI中心不一定每个地区性种猪遗传评估中心辖区只建立一个,对数场联办AI站、社会化AI站(中心)亦应予以鼓励,但须纳入种公猪质量监检范围。 4.1 加强地域性AI中心的建设与监检力度 着重解决以下涉及AI公猪质量及精液使用中的问题。 4.1.1 建立AI中心公猪选拔与质量监检机制 (1)组织对现有公猪的来源与质量进行普查、鉴定,并开展品种登记工作,肯定成绩,找出问题; (2)为解决AI中心种公猪的来源与质量,应拟订相关规则与制度。建议AI中心的公猪须来自种猪测定中心经测定评为最高等级的公猪以及超级核心群经测定证明是优秀的个体;若是进口公猪,亦须经鉴定观测确系优秀者。建议种猪测定中心适当改革拍卖制度,最高等级的公猪须按规定比例首先输送(售给)AI中心,再进行拍卖。 (3)公猪进入AI中心后,继续进行育种值的重复估计,定期对所有公猪重新排队。 4.1.2 定期出版全国(或区域)公猪冷冻精液推广名录 推广名录应有每头公猪的照片、基本情况、系谱、性能、特点(含受奖记录)。注明联系方式。必要时还可在网上公布。 4.1.3 将核心群母猪输精覆盖率作为种猪场等级评审的一项指标 4.2 在全国培植几个连片场内测定评估示范点 每片的几个育种猪场可组成松散的育种联合体,旨在摸索如何向实质上的联合育种靠拢。 作为第一步,可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测定数据的正确性、准确性与场间的可比性,以及共同使用同一AI中心的同一些公猪的可能性。以下具体问题也在探讨范围内:指定或聘请专职测定人员至各场进行巡回测定;讨论并实施核心群的组建(或整顿)问题;统一场内测定与评估实施计划;统一场内测定的设施、性状、程序、工具与方法,统一遗传评估用软件;统一建立种猪育种与管理信息系统;讨论并实施资源共享办法;共同安排专门化品系的培育等等。第二步,开始摸索共同使用同一AI中心的同一些公猪的精液。 4.3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建立“AI中心(站)为核心的同地域多场协同育种体系” 此处所指AI中心(站)可以是地域性AI中心或别的,也可以是参加协同育种的某场独办或合办的AI站。 这种协同育种体系(或称协同育种联合体)除了进行4.2中所述工作外,还摸索解决育种场与AI中心的内在联系问题。 具体做法是:AI中心在大量推广精液的同时,与“协同育种联合体”共同拟订每头优秀AI公猪的精液同时给数场核心群母猪随机输精的实施办法。但这一办法不是绝对的,每个核心群还可能有自己的选配计划,如何结合尚可探索。 这种协同育种体系在全国若能办好几个,将可预料不久的将来,会给联合育种和群间遗传联系的加强提供某些值得思索的问题,特别是在我们这个辐员辽阔的国度里。 4.4 出台相关鼓励政策 国家是否可适当地让资源向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率高的育种猪场以及作出重要贡献的AI中心倾斜,以示鼓励。 5.种猪企业亟待转变管理理念,扎实抓好选种三环节与选配工作 5.1 充分认识选种三环节的相互依存关系 选种是育种工作的核心。选种(选拔种用个体)工作有三个环节(即选种三程序):测定(猪只性能之观测);评估(各猪只性能在其育种值估值上的排序);留种(留下处于前列的优良或优秀个体作为生产下一代的亲体)。测定是选种的基础,(遗传)评估为选种提供依据,留种是选种的归宿。对三环节的基本要求是:严格测定、准确评估、强度选择。为求得大的年选择进展(快的改良速度),还应要求有大的年更新率。 从上可见,选种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必须给予全面关注。否则不可能取得应有的选择效果,核心群的选择进展和改良将成为空话。 5.2 测定应成为外种猪育种当前的首要工作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种猪的生产性能测定是当前选种工作中最难迈出的一步,存在问题较多[3]。投入大、时间长,还担有一定的风险。 然而,严格、持久的场内测定是改良本核心群的根本措施,是培育专门化品系的核心技术,是夯实联合育种与群间遗传联系的基础之一。可以说,连续测定与强度选择是育种场成败的关键。因此,种猪测定虽有困难,但须设法克服,坚持下去,回报必然是丰厚的。 5.3 测定中的两个实际问题 作者在参考文献[3]中曾就“对受测猪群基础的要求”、“测定性状”、“测定环境”等提出一些看法,在此不予赘述。现仅对外种猪育种企业中目前比较关心的两个问题补充一些浅见。 5.3.1 测定规模问题 可从以下因素考虑以决定之:(1)按本场育种计划规定的育种群与其中的核心群(育种群中的精英)的最低规模;(2)按育种计划规定的核心群的最低年更新率与由此计算出的更新用后备猪数,以及每年预计售出的经全程测定的种猪数量。有些大型种猪企业还要考虑满足本企业核心群下面层次所需的更新用公母猪;(3)按育种计划所要求的公母猪各应达到的“真实留种率”。真实留种率(%)=(结束测定时留种头数/结束测定时测定群头数)×100。注意:被选留的公猪不一定都会参加配种,比如为每个血统预留的备用公猪,因其质量次于主配公猪,故在严格控制其配种的情况下,多数备用公猪不参与配种,因此,留种公猪数应为主配公猪数加上少部分备用公猪数;(4)年测定批次。 若暂时受到经费与测定栏位的限制需压缩测定规模时,可先满足本核心群更新的需要,特别是公猪更新的需要。为缩小改良时距(improvement lag),还需考虑下面层次母猪配种对优质公猪的需求。 5.3.2 性能性状与外形性状的关系问题 从经济意义角度看,生产性能在选种中的份量应比外形大。但从目前客户的需求看,外形起码与生产性能同等重要。客户已赋予外形性状以一定的经济价值。我们看两者关系时,不能不考虑到这一点。 回头看来,外形性状本来就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尤其是外形与健康、配种繁殖、利用年限密切相关。 具体进行留种操作时,可先依据父系指数、母系指数的高低(适当参考单项性状的育种值),结合其他要求(如血统等)进行排序,然后赴现场观测其外形,以独立淘汰法将外形不合格者淘汰之,再在外形审查获得通过的个体中依原先排序按留种数留下排队在前面的个体。 外形主要看品种特征(够起码标准即可)、商用价值最高部位的发育、体质与肢蹄结实度、奶头数目及其发育、生殖相关部位的发育等。但对具有品种标准允许的暗斑、无碍大局的旋毛个体仍可选留,更不能苛求体型优美。 对于在全国普遍开展的场内测定来说,要求各场均进行外形评分是不必要的(除非对于初学者或在外形鉴别训练时)。将外形评分性状纳入选择指数在当前我国情况下也完全无此必要。 外形性状是一复合性状,它们的各个组分性状的遗传力估值有较大差异。肢蹄结实度的遗传力估值一般在0.1-0.3之间,属低或中等遗传力性状[9]。据Serenius等(2004)的报道,以芬兰长白和大白猪(样本含量均为1万头左右)为材料所估得的肢蹄外形性状中的两个组分性状(评分)均为低遗传力性状(范围0.06-0.11)[10]。笔者对一些早期报道的遗传力估值进行了综合,表明猪的体长与肢长为遗传力高的性状,奶头数遗传力中等偏高,外形评分遗传力中等。以上数据可供参考。 5.4 订好选配计划,巩固选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