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医学论文临床医学
   探讨改良线栓对局灶脑缺血模型制备的影响      ★★★ 【字体: 】  
探讨改良线栓对局灶脑缺血模型制备的影响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11:15:05   点击数:[]    

间和术中CCA血流阻断时间,减少线栓误入PPA 的次数,明显提高模型成功率.
  2.2  神经行为学评分  造模后12 h,根据Longa评分综合评定各组大鼠损伤程度,改良线栓组模型大鼠Longa评分大多数为3分,而常规线栓组得分比较分散(表1). 经秩和检验,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提示改良线栓制备的局灶脑缺血模型损伤程度相近,稳定性较好.
  表1  两组神经行为学评分(略)
  aP<0.05 vs常规线栓.
  2.2.1  脑梗死体积  造模后12 h,MRI成像及TTC染色所显示脑梗死病灶(呈白色)范围一致,主要累及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皮质和皮质下白质和纹状体. 全脑TTC染色显示右侧大部分大脑皮质已梗死(呈白色),仅残存额极、颞极、部分枕叶和靠近中线的部分顶叶. 由T2WI测得的相对脑梗死体积改良线栓组(69.6±0.6)%比常规线栓组(68.6±0.6)%稍有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 TTC染色所计算的脑梗死相对体积与MRI所测结果相一致(图1).
  (A: MRI T2相冠状位最大梗死层面; B: TTC染色冠状位最大梗死层面; C: MRI T2相水平位最大梗死层面; D: 全脑TTC染色显示脑梗死范围).
  图1  MRI扫描和TTC染色显示改良线栓组脑梗死病灶(略)
  3  讨论
   
  1986年Koizumi等[7]首次采用线栓法成功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致局灶脑缺血模型. 此后Longa等对线栓法进行了适当改进,被广泛用于实验性局灶脑缺血,包括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7-8]. 目前,Koizumi法和Longa法已成为线栓法制备局灶脑缺血模型的经典方法. 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的机理是用线栓阻塞颈内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的血流,同时栓线的前端到达大脑前动脉的起始部,阻塞大脑前交通动脉的血流,使一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完全阻断[8].
   
  既往在制备此模型过程中需结扎颈内动脉分支PPA,阻断颅外来源的侧支循环,并防止栓线误入PPA[5]. 但实际操作中,颈内动脉PPA分支位置较深,分离结扎困难,操作过程中对血管刺激较大,易引起血管收缩痉挛,使得线栓与颈内动脉颅内段不能完全匹配,通常出现插入线栓的直径偏小,大脑中动脉起始部闭阻不全或根本没有闭阻,致使模型症状不典型或造模失败. 因此,有学者探索性研究了在不结扎PPA的情况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结果非常成功,脑梗死部位和病灶都很典型[9]. 本研究借鉴此研究成果,在预实验中详细研究了大鼠颈部血管的走行和分支,发现PPA自颈内动脉颅外段分出后走行变异不大,与颈内动脉颅内段大都呈30°左右的夹角. 因此,本研究重在对线栓进行改良,将线栓预先塑成弧型,使之与颈内动脉走行一致;术中不用暴露和分离PPA,而是在线栓植入颈外动脉残端后,推进线栓的过程中,用镊子调整好线栓的方向和角度,使线栓弧度水平向外,线栓与颈前正中线呈45°夹角,避免线栓头端进入PPA,有效降低了线栓插入PPA的几率,缩短了总体手术时间和颈总动脉夹闭缺血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预先塑型的弧形线栓制备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能在较短时间内顺利将栓子植入颈内动脉颅内段,减少术中反复插栓和调整栓子角度的机会,减轻栓子对颈内动脉的刺激,尽可能降低颈内动脉痉挛的发生. 这有利于将线栓前端送达大脑前动脉的起始部,造成大脑中动脉血流完全阻断,提高了模型的成功率.
   
  本研究还发现,缩短术中颈总动脉缺血时间是提高模型稳定性的重要措施. 改良线栓组术中颈总动脉缺血时间比常规

     

线栓组明显缩短,其模型动物的脑缺血损伤程度非常接近,Longa评分多为3分,而常规线栓组颈总动脉缺血时间相对较长,模型动物Longa评分数据分散,脑缺血损伤程度轻重不一. 这与颈动脉缺血时间短,血管痉挛较轻有关. 因此,为提高模型稳定性,术中应尽可能缩短颈总动脉缺血时间.
【参考文献】
    [1] Ginsberg M, Busto R. Rodent models of cerebral ischemia[J]. Stroke,1989, 20(12):1627-1642.
  [2] 陈 静, 李树清. 影响局灶性脑缺血实验的有关因素[J]. 微循环学杂志, 2006,16(2):56-57,61.
  
  [3] 胡 凌, 高培毅. 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影响因素的探讨[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4, 20(10):1624-1626.
  [4] Ma J, Zhao L, Nowak TS Jr. Selective, reversible occlusion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 rats by an intraluminal approach. Optimized filament design and methodology[J]. J Neurosci Methods, 2006, 156(12):76-83.
  [5] Longa EZ, Weinstein PR, Carlson S, et al. Reversibl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without craniectomy in rats [J]]. Stroke, 1989, 20(1):84-91.
  [6] 罗 勇, 董为伟. Wistar大鼠插线法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实验研究[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2, 27(1):1-3.
  [7] Koizumi J, Yoshid Y, Nakazawa T, et al.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ischemia brain edema:a new experiment model of cerebral embolism in rats in which recirculation can be introduced in the ischemia area [J]. Stroke,1986,16(8):1-8.
  [8] Carmichael ST. Rodent models of focal stroke: size, mechanism, and purpose [J]. Neuron, 2005,2(3):396-409.
  [9] 徐立新, 袁 芳. 改良的大鼠脑局部缺血模型[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5,11(1):23-24.

     

上一页  [1] [2]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大学生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及治疗

  • 下一篇文章:论手术时间对全麻腹部术后康复的影响和护理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探讨改良线栓对局灶脑缺血模型制备的影响”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探讨改良线栓对局灶脑缺血模型制备的影响”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先天性尿道下裂治疗现状
  • ››对腋臭治疗的临床研究
  • ››两药加营养支持治疗慢性肺心病并心...
  • ››蓝芩口服液治疗放射性咽喉炎的疗效...
  • ››探讨健康教育对抑郁症患者的效果
  • ››○先天性肾发育不良与分子生物学的...
  • ››脑电图在老年人癫痫发作中的应用及...
  • ››运城市艾滋病防治宣传的思考
  • ››创伤救治中容易但不容忽略的若干问...
  • ››如何看待临床应急用血行为
  • ››探讨改良线栓对局灶脑缺血模型制备...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