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认为在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时,要分类指导,划分必修(核心)课程和选修(一般)课程两大类,学生在完成规定的人文课程外有根据兴趣和需求选择的余地。建议列入核心课程的医学人文课程有: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卫生法学)、医学社会学(社会医学)、医学与哲学等;列入一般课程的有:大学语文、哲学、美学、艺术、医学史、人际沟通等。需要指出的是,现行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存在课程多、周学时多(尤其是专科教育),在安排医学人文课程时会增加学生负担。因此,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重医学人文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把人文知识整合、渗透到医学教育中,加强医学生对人类生命、死亡及生存意义等方面的理解。
45 加强医学生人文实践活动 引导医学生积极参加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献身祖国的实践活动,了解国情、了解社会;鼓励学生志愿者参加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对农村卫生情况的考察和义诊活动等,让他们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加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思考,增进对病人和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提升适应能力、交往技能和发展综合素质,将人文教育活动“内化”为人文精神[3]。
46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现有的医学专业课教师基本上是在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的思想指导下培养出来的,他们本身的人文素养也有待提高。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如进修学习、在职培训、观摩教学等,对专业课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医学人文素质和开展人文教育的能力,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地挖掘蕴含在专业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在专业课教学中自觉地做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不仅把专业知识和技能传给学生,更要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给学生。
总之,针对当代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推进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融合,塑造医学人文精神,以培养具有仁爱之心、较高人文素养的卫生人才,是每一个医学教育工作者今后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夏雨晴.医学专业 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其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1069 [2]林长胜,范晓明.建设先进学校文化,培育一流医学人才[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2)∶5 [3]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兼论全面素质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0)∶13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