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医学论文临床医学
   ○颈椎侧块的形态生物力学及其临床意义      ★★★ 【字体: 】  
○颈椎侧块的形态生物力学及其临床意义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10:07:58   点击数:[]    

效地固定严重不稳或严重损伤的颈椎;

螺钉脱出最易发生在颈椎的头尾端,即钢板两端的螺钉是固定的薄弱环节[14]。M

icheal的临床病历统计分析支持以上结果。17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采用后路经侧块

内固定,l例出现C7侧块螺钉松动(无症状)[15]。颈椎侧块旁的另一重要解剖结构

是椎弓根。由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在胸腰椎的广泛应用,提示人们对颈椎进行类似

的固定,而螺钉的入点就在侧块上。为此国内孙宇等对50例健康成人颈椎椎弓根进

行了观察,表明C3-C7具备了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条件,为螺钉的设计和手术定

位提供了解剖学依据[16]。Ladd等则更详尽地研究了颈椎椎弓根的形态以及椎弓根

钉的进钉部位和方向,并对经椎弓根内固定和经侧块螺钉内固定进行了生物力学试

验。结果证实,椎弓根螺钉的拉出阻力显著大于侧块螺钉的拉出阻力[17]。王东来

等对下颈椎椎弓根内固定作了进一步的解剖学研究,对进钉点做了精确定位。19例

临床应用中无一例神经、血管及内固定并发症[18]。但就颈椎所受负荷而言,经侧

块内固定是否即能达到固定要求,而不必再采用更为复杂的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

尚需进一步研究



3 几种颈椎内固定技术的比较



  颈后路内固定技术已成为颈部损伤、不稳定的有效治疗方法。Gill等对四种不

同的后路内固定方法作了比较,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试图揭示不同手术方法所能提

供的相对稳定性。这些术式包括:(1)Rogers棘突间钢丝内固定;(2)Halifax椎板

钩;(3)经侧块1/3管状钢板内固定(采用单层骨皮质螺钉);(4)经侧块1/3管状钢板

,双层骨皮质螺钉内固定术。通过人体颈椎标本的屈伸运动试验,发现上述第四种

术式提供了最强劲的稳定性,而其它三种方法所能达到的稳定性则相对薄弱[19]。

Weis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后路经侧块内固定对颈椎运动节段和全颈椎的稳定作用明

显大于后路钢丝内固定[20]。Roy-Camille对颈后路钢丝内固定和钢板内固定进行

了体外实验,在韧带损伤的模型中,棘突间钢丝内固定增加了33%的屈曲稳定性,

而经侧块钢板内固定则增加了92%的稳定性。Gill等发现,所有后路内固定技术对

屈曲型韧带损伤病例的固定效果均优于Garspar前路颈椎钢板[19]。Jettery等通过

体外动物模型试验和人体颈椎标本试验对椎板下钢丝内固定、Rogers钢丝内固定、

Bothlman三重钢丝内固定、AO钩板内固定以及Cas-par前路钢板内固定进行了比较

。在抗屈曲和旋转稳定方面以上任何两种方法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然而Caspar前路

钢板与所有后路内固定方法相比,却明显增加了颈后部应。因而在治疗屈曲损伤中

效果较差[21]。



  就经侧块钢板内固定术本身而言,不同进钉方向或螺钉在侧块中不同的走行距

离所提供的稳定作用也有差异。Montesano和Jnach比较了Roy-Camille和Magerl两

种方法,发现Magerl技术具有更可信的稳定作用[11]。在后路内固定技术中,最稳

定的当属Magerl钩板技术,尤其是在抗屈曲应力方面。板的上部由螺钉固定在侧块

上,下部成钩状钩在下位椎骨的椎板上。



  在伸展型损伤中,后路钢丝内固定技术的稳定作用较差,在此情况下,后路钢

板却能发挥更可信的稳定作用。尽管Rogers Mcfee,Edwards等分别报道了颈后路

钢丝内固定技术对于不同类型颈椎损伤的可信疗效,但对于多节段椎板切除及椎板

、棘突骨折的病人,钢丝内固定技术的应用也受到了限制[11]。Joseph证实在节段

性推板切除的颈椎,经关节突和椎板切除节段以下颈椎棘突穿钢丝捆绑纵形骨块不

能维持颈椎的稳定性[20]。



4 结 论



  4.1 双侧侧块关节和前方的椎体、间盘结构共同构成了颈椎稳定的基本框架

。以上结构的破坏即意味着颈椎稳定性的破坏。



  4.2 颈后路内固定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术式可概括为两类:一是钢

丝捆绑式内固定,二是经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其中后者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4.3 经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其进钉部位和角度各有不同,有代表性的为R

oy-Camille和Magerl两种方法,后者稳定性更好,手术对神经根,椎动脉,小关

节损伤的发生率与术者的熟练程度有关。



  4.4 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可行性,已有实验论证,并已初步用于临床。由于

经侧块内固定已能达到满意的固定,因此是否有必要采用经椎弓根内固定尚待论证

。此外二者的手术危险性尚未比较。



  4.5 检索5年的中外文资料,未见有关侧块的详尽解剖学测量数据的报告。但

Johng Heller的实验中采用了直径3.5mm的螺钉,Howards的研究发现相邻侧块中

心间的距离平均13mm,螺钉进钉深度平均10-11mm。这在一定程度上勾画了侧块的

大小。



  4.6 经生物力学试验显示,直径3.2、3.5、4.5mm的皮质骨螺钉,穿透双层骨

皮质,具有最大的拉出阻力,其中3.5的螺钉力量最大。经侧块钢板螺丝钉内固定

,钢板首尾两端的螺钉是固定的薄弱环节。



参考文献:

[1] Jasephs. Torg. Athletic Injuries to the Head Neck and Face [M]. se

cond edition 1991,372-373.



[2] Howard. AN; Roylene Gordin, et.T. Anatomic consideration for Plate

-Screw Fixation of the Cervical Spine[J]. Spine 1991,16:548-551.



[3] Xu R, Ebraheim NA, Nadaud MC, Yeasting RA, Stanescu S.The Location

of the Cervical Nerve Roots on the Posterior As-pect of the Cervical Sp

ine[J]. Spine 1995,20:2 267-71.[4] Ebraheim NA, Haman ST,Xu R, Yeastin

g RA.The Anatomic Location of the Dorsal Ramus of the Superior Articu

lar Process of the lateral Mass[J]. Spine 1998,23:1968-71.



[5] Zdeblick TA , Zou D, et al. Cervical Stability after Foraminotomy 

J[J]. Bone and Joint Surg 1992,74-A:22-27.



[6] Robert A. Cadanan;Rollin M.Johnson et Cervical Facet Fusion for C

ontrol of Instability Following Laminectomy [J]. J. Bone and Joint Su

rg 1997, 59-A:991-1002



[7] Richard B. Raynor James Pugh et. Cervical Facetectomy and its Effe

ct on Spine Strength[J].J Neurosurg Aug 1995,63:278-282.



[8] Joseph F. Cusick; Narayan Yoganandan et Biomechanics of Cer-vical S

pine Faectomy and Fixation Techniques [J]. Spine 1988,13:808-812.



[9] Liming M Voo Srirangam K sis of Cervical Facetectomy[J]. Spine 199

7,22:964-969.



[1O] Heller JG, Carlson GD, Abitbol JJ, et al. Anatomic tle Roy-Camill

e and Magral techniques for screw placement in the lower cervical[J].

spine, 1991,16,552-557.



[11] Anderson PA, Henley MB, Grady MS, et al. Posterior cervical arthr

odesis with AO reconstruction plates and bone graft [J].Spine,1991,16:7

2-79.



[12] Ebraheim NA Xu R, Yeasting RA. The locatin of the vertebral arter

y foramen and its relation to posterior lateral mass screw fixation[J]

. Spine 1996,21:1291-1295.



[13] Heller JG, Estes BT. Biomechanical Study of Screws in the Lat-eral

Masses:Variables Affecting Pull-out Resistance[J]. J Bone and Joint

surg Sep 1996, 78-A:1315-1320.



[14] Smith ME, Cibischino M,Study of a Cervical Spine Stabilization Dev

ice: Roy-Camille Plates[J]. Spine 1997, 22:38-43.



[15] Swank ML, Sutterlin CE. Rigi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lateral mass

plates in multilevel anterior and posterior reconstraction of the ce

rvical spine[J]. Spine 1997,22:274-282.



[16] 孙宇,王志国.颈椎椎弓根的观察及其临床意义[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冠心病的辨治体会

  • 下一篇文章:○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与病理性妊娠的相关性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颈椎侧块的形态生物力学及其临床意义”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颈椎侧块的形态生物力学及其临床意义”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先天性尿道下裂治疗现状
  • ››对腋臭治疗的临床研究
  • ››两药加营养支持治疗慢性肺心病并心...
  • ››蓝芩口服液治疗放射性咽喉炎的疗效...
  • ››探讨健康教育对抑郁症患者的效果
  • ››○先天性肾发育不良与分子生物学的...
  • ››脑电图在老年人癫痫发作中的应用及...
  • ››运城市艾滋病防治宣传的思考
  • ››创伤救治中容易但不容忽略的若干问...
  • ››如何看待临床应急用血行为
  • ››颈椎侧块的形态生物力学及其临床意...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