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医学论文西医学
   链置换扩增术(SDA)及其进展      ★★★ 【字体: 】  
链置换扩增术(SDA)及其进展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15:02:00   点击数:[]    

。   在SDA的临床应用方面,Down等和Ichiyama等人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Down等采用化学发光的方法对294例临床收集的痰标本进行了TBIS6110的检验,并根据校正曲线换算成相应的结核杆菌数目[12]。他们得出的初步结论是SDA可用于临床标本的结核杆菌检测。Ichiyama等人做了SDA与PCR和培养法检测结核杆功物临床对比实验[13]在用SDA、PCR和培养法对299位病人的530例痰标本进行结核杆菌检验的实验中,以细菌培养法作参考,SDA灵敏度为94.7%,PCR的灵敏度为89.5%,PCR的特异性为100%。Ichiyama等据此认为,在临床上检测痰标本中的结核杆菌方面,SDA应当是一种很有用的方法。   4 SDA的不足   一是SDA产物不均一。由于在SDA循环中总要产生一些不同的单、双链产物,这使得用电泳法检测SDA扩增产物时必然要出现拖尾现象。尽管有不少学者试图通过调节钙、镁离子浓度以及酶的用量来改善[7],但由于这是SDA的必然产物,目前的技术不可能根本消除。二是SDA产物的两端必然带有所用核酸内切酶的识别序列或其残端,因而SDA产物不可能直接用于克隆。这使得SDA在基因工程方面没有优势。三是目前SDA产物的检测手段尚不够如意。目前SDA产物检测的主导方法是荧光偏振检测法。但该检测方法需要特殊仪器——荧光分光光度计,这限制了SDA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另外,SDA可能因标本中含有不明抑制物,使检测不能反映标本中靶DNA的真实含量。复合DNA中高含量靶DNA对低含量靶DNA的竟争抑制现象也很常见。   5 SDA的应用前景   如前所述,对SDA检测技术的研究已有取得可喜的成绩。嗜热SDA的建立并与FP结合,使高灵敏度、快速特异的SDA检测成为现实。最近,Mehrpouyan等人用SDA检测HIV-1 rNA获得成功[14],这说明SDA可用于所有核酸的检测。总之,虽然SDA尚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但随着其不断迅速发展,可以相信,SDA将成为临床疾病的诊治和科学研究的有用手段。 参考文献   1 Walker GT,Fraiser MS,Schram JL,et al.Nucleic Acids res,1992;20(7):1691-6   2 Walker GT,Nadeau JG,Spears PA,et al.Nucleic Acids res,1994;22(13):2670-7   3 Walker GT,Nadeau JG,Linn CP,et al.Clin Chem,1996;42(1):9-13   4 Walker GT,Nadeau JG amd Linn CP.Mol cell-Probes,1995;9(6)399-403   5 Walter NG.J Mol Biol,1995;254(5):856-68   6 Little MC,Sears PA and Shank DD.Mol Cell probes,1994;8(5)375-84   7 Zwadyk P Jr,Down JA,Myers N,et al.J Clin microbiol,1994;32(9)2140-6   8 Walker GT,Linn CP and Nadeau JG.Nucleic Acids res,1996;24(2)348-53   9 Walkdr GT and Linn CP.Clin Chem,1996;42(10):1604-8   10 Spears PA,Linn CP,Woodard DL,et al.Anal biochem,1997;247(1):130-7   11 Spargo CA,Fraiser MS,Van Cleve M,et al.Mol Cell probes,1996;10(4):247-56   12 Down JA,O’Connell MA,Dey MS,et al.J Clin microbiol,1996;34(4)860-5   13 Ichiyama S,Ito Y,Sugiura F,et al.J Clin microbiol,1997;35(12):3082-5   14 Mehrpouyan M,Bishop JE,Ostrerova N,et al.Mol Cell probes,1997;11(5):337-47

上一页  [1] [2]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细胞凋亡与胰腺炎

  • 下一篇文章:凯西莱治疗病毒性肝炎双盲观察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链置换扩增术(SDA)及其进展”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链置换扩增术(SDA)及其进展”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核糖在保护心脏功能中的作用
  • ››脊髓动脉构筑及临床意义
  • ››现代医学的昨天 今天 明天
  • ››凯西莱治疗病毒性肝炎双盲观察
  • ››西藏高等医学教育概论
  • ››西藏地区的主要乙肝病毒基因型CD杂...
  • ››浅说藏医药学的兴起与发展
  • ››乙草胺致癌病理学试验的评价
  • ››双糖残基在肺癌组织学的检测
  • ››用现代医学模式探西藏传统医学的身...
  • ››链置换扩增术(SDA)及其进展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