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和结核性肉芽组织增生外,尚可见到一束束结缔组织纤维,表示有纤维素改变,整个淋巴结像看不到细胞成分,只有少数粉红色纤维间质及少数纤维细胞、组织细胞[2,3,6,7]。本文有30例,占2.8%。 3.2 淋巴结针吸细胞病理学诊断过程中,应注意下列诸点 3.2.1 淋巴结肿大形状及穿刺液外观有助于淋巴结核的分型诊断 一般淋巴结核的肿大淋巴结多发生在颈部、腋下,少数在腹股沟及其他部位,而且淋巴结体积较小,1~3cm,但数目较多,活动较好,但也有少数在锁骨上淋巴结,肿块可达10多厘米。因此,不能以肿块的大小、形状、位置作为淋巴结核的诊断依据,只对诊断有参考作用[8,9]。 3.2.2 郎罕氏细胞多出现在结核结节期,偶尔可见于干酪样脓样坏死期,但结核其他期很难看见 本文中朗罕氏细胞仅见35.8%,也就是大部分淋巴结核是找不到朗罕氏细胞的,因此,不能以朗罕氏细胞作为诊断淋巴结核的主要依据,并且注意穿刺部位,如甲状腺针吸多为亚急性甲状腺炎重要指标。类上皮样细胞虽对结核诊断价值最大,但也并非结核特异性诊断细胞,因在霍奇金氏病、亚急性甲状腺炎、结节病和血管炎等某些变态反应的疾病时,也可以看到大小不等的类上皮样细胞出现,遇此情况要注意查找有否R-S细胞及类上皮样细胞数目变化,结节病时可出现大量的类上皮样细胞[1,2,6,10]。 3.2.3 对于结核溃疡或未破溃淋巴结,不要切开引流 对已确诊的淋巴结核不应做病理切片,或者对临床怀疑的淋巴结核提倡做小针头穿刺细胞学检查,否则会使创面不愈合形成瘘管[11~13]。 3.2.4 提倡用结核抗体试验代替OT试验 经多年研究结果表明OT试验测定机体T细胞免疫功能指标,该指标受下列因素影响:(1)机体免疫机能;(2)有否接种过卡介苗或感染过结核;(3)合并免疫缺陷疾病;(4)放疗、化疗、药物治疗等因素。因此,该指标做结核病诊断会诊断错误,引起诱导。目前我院应用结核抗体试验取代,又因结核抗体的种类(IgG、IgM、IgA)不同,而且各生产厂家提供的试剂盒敏感性、特异性不同,都会影响淋巴结核的诊断。因此,我们必须依靠淋巴结针吸细胞学形态特征和突出的结构特点进行诊断,进而达到准确合理的治疗[3,14,15]。 3.2.5 淋巴结核分型诊断 本文应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代替传统50ml玻璃大注射器,取材简单快速、创伤小、定位准确、结果准确可靠、经济实用,适合淋巴结核各期各型诊断,从而使诊断准确率提高到98.4%以上,明显高于传统诊断方法,深受欢迎。为淋巴结核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积极合理准确的治疗开辟了新的诊断途径和方法[14,15]。【参考文献】 1 Kilgare M.Pulmonary pseudolymphoma.South Med J,1984,77:1320-1322. 2 Rosenthalsr BcGraccine. Tubrculosis-cancer. Massachusetts: PSG Littletom.1980,224-225. 3 王永才,王淑华.2247例淋巴结核穿刺细胞学分型诊断标准.现代预防医学,1997,24(3):345-347. 4 王永才,赵成艳.8988例淋巴结核穿刺细胞学分型诊断研究.大连医科大学学报,1999,2(3):8-11. 5 王永才.穿刺脱落细胞诊断学图谱.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27-139. 6 王永才,张凤启,张云英,等.穿刺脱落细胞诊断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227-231. 7 刘顺燕.张郁馨.细针吸取细胞学在淋巴结核诊断中的应用(附835例).宁夏医学杂志,2002,22(2):256-258. 8 陆忠鸣.2280例头颈部淋巴结针吸细胞学检查分析.川北医学院学报,1999,22(1):113-116. 9 梁家银.李兆金.128例颈部肿块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结果分析.临床荟萃,1998,19(2):224-228. 10 Foon K. In Beutler E, et al. Williams’Hematology.fifth edition.New York: McGraw-Hill Inc,1995,1011. 11 任勇.陈寿松.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对颈部淋巴结诊断的评价.华中医学杂志,2001,23(4):181-184. 12 刘胜利,张书琴.针吸细胞学诊断的临床应用体会.山东医药,1996,17(6):93-98. 13 Zajicekj. Acta. Cytologica,1970,14:370. 14 寇丽筠,陈宏础.临床基础检验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73-276.15 Tajima M.Nagoya Med J,1981,26(3):63.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