碍的诊断也有重要意义。 OERP的测试 受检者镇静、放松,经口呼吸,尽量减少转头、动眼、吞咽等动作。一定浓度 和湿度的气味剂以恒温恒流速平稳地流向鼻腔嗅区,反复、间断作用数十次,按国 际标准10/20法在头皮Fz、Cz、Pz、C3、C4等处分别记录到脑电位后,再依次经放 大和滤波,得到稳定的OERP波形。参考电极置于A1、A2,地极连于左乳突或前额部 。实验一般要求气味剂温度约36.5 ℃,流速5~9 l/min。刺激持续40~200 ms, 间隔30~150 s,分析时间为2~4 s。记录电极的电阻小于5 KΩ,带通滤波为0.1 ~100 Hz[9]。整个操作在屏蔽室内进行,用50~65 dB SPL的白噪声掩盖操作时 发生的异响。由眨眼等动作引起的电位必须排除在外。一般以Pz处记录到的波形为 最佳。Kobal等[9]还要求受检者通过计算机执行“跟踪任务(tracking task) ”,以使其集中注意力。 一、OERP各波的命名 OERP各波根据其正负极性和出现顺序分别命名为P1、N1、P2、N2[10],有时 还可记录到第三个正向波P3。 二、OERP各波的产生源 由于嗅觉系统的解剖、生理较为复杂,尤其对深层嗅觉中枢的具体定位尚无定 论,OERP各波的具体来源目前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N1和P2主要与外源性嗅感觉有 关,而P3则主要反映内源性嗅觉处理[11]。 三、OERP的影响因素 各波的振幅和潜伏期与受检者的年龄、性别及气味剂的种类、浓度等有关。 1.与受检者年龄的关系:Hummel等[12]、Evans等、Murphy等、Morgan等[ 13]的研究表明,各波的振幅随年龄增加而减小。不过也有例外,对女性而言,老 年组的振幅明显大于中年和青年,中年组的振幅最小。对于潜伏期,其意见并不统 一。Hummel等[12]和Morgan等[13]认为各波的潜伏期随年龄增加而增大,Eva ns等研究发现P2、N2的潜伏期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且前者的变化具有显著性,成年 人大致每增加1岁潜伏期平均增加2.5 ms。而P1、N1的潜伏期未见明显变化。Humm el等[12]还发现,对于同一年龄段,振幅和潜伏期的个体差异以老年组最大。 2.与受检者性别的关系:研究表明[12,14]女性各波的振幅普遍高于男性, 可高出60%~90%,这可能与性激素水平有关。文献报道嗅觉系统的外周和中枢均 与雌二醇的代谢有联系。老年男性各波的振幅还与刺激间隔有关[13],当刺激间 隔为90 s时,其振幅并不比同龄女性小。 3.与气味剂种类的关系:对比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9,15]不难发现,不同气 味剂诱发的OERP各波的振幅和潜伏期不同,这可能首先与嗅区粘液对不同化学物质 的吸收性高低不同有关;其次,有些化学物质如醋酸戊酯(amyl acetate)在兴奋 嗅觉系统的同时也能兴奋三叉神经系统,从而诱发出三叉神经性体感诱发电位;再 者,还可能与不同学者的具体实验条件不同有关。 4.与气味剂浓度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浓度增加,所有峰及峰间振幅均增大 ,但只有P3达显著性。各波潜伏期都减小,以N1、P1最显著[10,16]。对此也有 不同意见,Pause等研究认为,随着气味剂浓度增加,N1的潜伏期缩短,而振幅无 变化。 5.其它: 如吸毒、嗜酒,可致N1波的振幅明显减小[17]。 电刺激诱发的OEP 电刺激诱发OEP的研究从1959年就已开始,早先的研究均以动物作模型。1996 年Masanori等[18]首次将其用于临床。他们用1~7 mA的方波电脉冲刺激全身麻 醉行经前颅窝开颅术的脑瘤患者的嗅粘膜,持续0.1 ms,频率为0.1~5 Hz,在嗅 束处记录到OEP。该波根据其极性(负电位)和潜伏期(约27 ms),命名为N27, 振幅为5~25 μV。N27具有很高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不受肌肉松驰剂的影响,且 当频率由1 Hz增至5 Hz时,其振幅约减小60%。另有学者刺激侧额部头皮也成功记 录到电刺激诱发的OEP,其潜伏期为19.4 ms。 嗅性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1.嗅觉障碍的诊断:嗅性诱发电位对诊断嗅觉缺失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 与伴发负电改变结合还可以诊断嗅觉减退、嗅觉倒错。嗅性诱发电位对于婴幼儿、 脑损伤患者的嗅觉水平的检查,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嗅觉水平的监测和评价:嗅觉系统邻近区域的手术,尤其是前颅窝和某些 鼻部手术,很容易伤及嗅觉系统,引起嗅觉功能障碍。如果应用嗅性诱发电位对嗅 觉水平作术中监测,可以降低这一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应用嗅性诱发电位检查嗅 觉水平,可以客观评价手术效果,促进术式的改进。 3.某些临床疾病的辅助诊断:嗅觉系统疾病如嗅神经母细胞瘤,另外如帕金 森病、老年性痴呆、Kallmann综合征、多发性硬化、颞叶癫痫等疾病早期往往伴有 嗅觉水平的下降[19-21],故嗅性诱发电位可用于该些疾病早期诊断的参考。 4.其它:如诈病,应用嗅性诱发电位是目前最理想的检测方法。 目前所存问题及研究前景 嗅觉系统的解剖复杂,深层嗅觉中枢的具体定位尚无定论。嗅觉生理具有特殊 性,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如嗅觉系统与三叉神经系统之间的关系,刺激气的数量 、强度和频率的控制等)尚待解决。嗅性诱发电位各波的具体来源及其与疾病间的 相互关系还不清楚,目前尚不能用于嗅性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 但是,越来越符合自然嗅机制的刺激器不断研制产生,嗅觉通路的解剖和嗅觉 生理正在不断得到阐明。随着对嗅性诱发电位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必将得到更加广 泛的应用。另外,CT、MRI等影像学检查主要反映组织结构的改变,而嗅性诱发电 位主要用于反映感觉径路功能和大脑高级中枢的认知水平,两者相互结合,必将大 大提高临床诊断及病情预估的质量。且已有研究表明,应用嗅性诱发电位检查嗅觉 障碍比应用主观的嗅觉功能检查方法更灵敏[13,19,20]。 综上所述,嗅性诱发电位作为一项客观而灵敏的电生理指标,具有广阔的科研 前景和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Finkenzeller P. Gemittelte EEG-Potentiale bei olfaktorischer Reizung. Pflugers Arch Ges Physiol, 1966,292:76-80. 2 Kobal G, Plattig KH. Methodische Anmerkungen zur Gewinnung olfaktoris cher EEG-Antworten des wachen Menschen (objective olfaktometrie). Z Ele ctroencephalogram Electromyogram, 1978,9:135-145. 3 Kobal G, Van Toller S, Hummel T. Is there directional smelling? Exper ientia, 1989,45:130-132. 4 Greer CA. Structural organization of the olfactory system. In: Getche ll TV, ed. Smell and Taste in Health and Disease. New York: Raven, 1991 . 65-79. 5 张重华. 嗅觉. 见:王正敏,主编. 耳鼻喉科学新理论与新技术. 上海:上海科 技教育出版社,1997. 93-104. 6 Jones N, Rog D. Olfaction: a review. J Laryngol Otol, 1998,112:11-24. 7 Bellas DN. Olfactory lateraliz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in the right h emisphere lesion and stroke patients. Neurophysiologica, 1989,27:1187. 8 Zatorre RJ, Jones-Gotman M.Right-nostril advantage for discrimination of odors.Percept Psychophys,1990,47:526-531. 9 Kobal G, Hummel C. Cerbral chem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elicited by chemical stimulation of the human olfactory and respiratory nasal muco sa. Electroencephalogr clin Neurophysiol, 1988,71:241-250. 10 Evans WJ, Kobal G, Lorig T, et al. Suggestions for collection and re porting of chemosensory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Chem Senses, 1993,18: 751-756. 11 Pause BM, Sojka B, Krauel K, et al. The nature of the late positive complex within the olfactory event-related potential (OERP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