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峻挑战。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解读“先进文化”的意义 1“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背景是党在总结80年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现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时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社会主义事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大曲折,这引起我党的警觉和反思,“除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外,执政党内和群众中发生思想变化,思想混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的精神支柱及其以此为基础的思想上的稳定,是很难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这是借鉴前苏联的经验,但我国目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致力于现代市场经济、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建构,这是我们不被世界历史进程所抛弃和淘汰的必由之路,但是,任何一种制度、文明都有两面性,现代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在带来无限财富和成果的同时,也将一个物化和异化的世界摆在人的面前,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明确,中国是在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我们须从实施现代化那一天起就自觉地限制副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少走弯路,在最短时间内真正踏人世界强国之列。 2.在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尽管出现了种种问题和困难,但我们必须认清,现代化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秉承现代精神,在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条件下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和谐发展。 我们在取得物质层面富足、成果卓越的同时,精神准备似显不足,在精神生活的某些层面甚至极度匿乏,信仰上的功利化,价值取向上的无序化,心灵空间的空洞或明或暗地吞噬着现代化在物质层面的成果,同时也在精神层面扩散麻木不仁,人的存在被埋葬在同物的日常交往之中。“异化结构和物化机制已渗透到人的所有活动领域,不但传统的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依旧是人的统治力量,而且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失众文化等文化力量都成为压抑人、消解人的主体性的异化力量。”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指出在物质生活领域,社会的物质生活的充足是以新的精神匾乏为代价,消费水平的提升以对虚假的伪文化和文化工业的支配性为代价,导致文学艺术作品的创造性、批判性和想象力的萎缩乃至消失,文化工业的商业化运作不仅导致文化的庸俗化,而且还通过庸俗化的文化调适着大众的口味,以至于人们在展露内心生活和倾诉感情时都无不带有文化工业统一模型的风格;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领域,资本的本性导致残酷的竞争。在技术理性占主导的社会竞争中,导致了自然环境恶化,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出现紧张的对抗,破坏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为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主张重新建立新的经济模式,限制消费,降低生产,扭转浪费资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趋势,缓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剑拔弩张。所有这些方面的论述对于我们发展现代化和市场经济都具有警示作用。 从文化角度对社会生活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行研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答案,成为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从促进中国的现代化的角度上说,我们应当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与对其各个具体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我国在致力于四位一体的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同时,更应加强文化建设,尤其是应该加强被称之为广义文化的建设,加强对不同理论的借鉴。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