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通过某一法律时,议员必须准时到场,在投票时必须与本党保持一致。如持反对意见,须事先向党团主席说明并阐明理由。这是议会党团获得政治上的成功以及政党赢得大选的基本前提。经常与本党持不同意见的议员,其政治前途就要大打折扣。这是议会党团的强制原则。 社民党高层的工作体系可以分为三个横向部分,一是议会党团,二是政府,三是党的理事会主席团。有时这三方的意见不同而产生矛盾。为解决党内各方的矛盾,社民党在三者之间建有一个沟通机制:党的总理兼主席、党的总书记、议会党团主席每个星期在党的总部开一次会议,就党的大政方针进行沟通协商。一般情况下能够通过这种沟通达到思想的统一。 (六)德国社会民主党外围组织的工作机制。德国社会民主党如同其他社会党一样,有自己相对确定的外围组织。长期以来,德国社会民主党建立和赞助了许多外围组织。“这些组织包括那些长期致力于增进工人福利的组织和与政党保持密切关系的政治基金会”。④ 这些外围组织为德国社会民主党与各阶层有效沟通、了解社会发展、应对社会挑战提供了各种很好的机会。 社会民主党青年团又名德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后备组织,也是联邦德国最大的青年组织。凡35岁以下的社民党成员都是社会民主党青年团成员。青年团从属于社民党,同时又有自己一套领导班子。它把35岁以下的社民党人集合起来,选出一位联邦书记。但这名书记必须由社民党执行委员会批准。 德国社会民主党与德国工会联合会联系密切。工会是社民党扩大选民和党员方面的主要依赖力量。社民党与工会的关系不像英国工党与工会的关系,它们是相互独立的。但二者又有广泛的共同目标和行动上的相互支持,始终在代表各自的政治利益方面相互补充,工会的政治发展和社民党的政治发展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据统计,德国工会联合会的秘书90%以上都具有社民党党籍。⑤ 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是一个亲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咨询性质的政治性基金会,是社民党思想理论战线指挥部和干部培训中心,也是制定政策的智囊团。 德国社会民主党组织运行机制具有如下一些鲜明的特点: 第一,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运行机制具有规范性的特点。德国社会民主党组织运行机制具有规范性,这与德国《基本法》、《政党法》对政党制度的规定密不可分。《政党法》专门就政党的法律地位、组织结构、政党的使命以及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等作了详细规定。德国社会民主党有社会党所要求的党内民主关系,但没有英国工党的松散和法国社会党党内激烈的派系活动。所以德国社会民主党无论执政还是在野都运转平稳,在社会中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二,德国社会民主党组织运行机制的基础是民主制。德国《基本法》规定政党的内部秩序必须符合民主的基本原则。任何违反民主基本原则的政党,都被视为违反宪法的基本规定。在这样的前提下,德国《政党法》依据民主的基本原则对政党的内部秩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运行体现了民主的基本要求。例如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内职务必须经过选举才能确定;社民党内部保留各种公决形式,以使每个党员在重大问题上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社民党党内经常举行的各种大讨论等。 第三,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运行机制以有效参与民众政治意愿的形成为前提。德国《基本法》和《政党法》明确规定“政党参与民众政治意愿的形成”。因此,政党的建设和运行必须有利于民众在政治意愿形成中的参与。德国社会民主党在组织结构设置、工作机制的运行等各方面都必须体现这项要求。例如,组织结构的设置必须有利于每个党员以适当的方式参与政党意志的形成;通过保证少数派的提案权等方式实现党内意志的形成等等。 第四,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运行机制体现了其“纲领党”、“成员党”的组织特色。德国社会民主党把自己理解为全民党,同时也是纲领党。德国社会民主党依然重视纲领在统一党内意志、激励广大党员、体现自身先进和特点中的重要作用。社民党新的纲领《汉堡纲领》明确写道:“德国社会民主党是寻求组织对话的,我们不是从上到下,而是从社会中心出发,讨论社会民主党的未来。还从未有一个德国政党的纲领是从如此广泛的民众参与中产生的”。⑥ 德国社会民主党由工人政党发展而来,创建初期就有严密的组织机构,而且还有众多的成员,它的经费开支相当一部分来自党费。德国社会民主党始终重视普通党员对党务的参与和其积极性的发挥。工人的传统势力在社民党内仍有较大影响,社民党与工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样都体现了社民党作为“成员党”的组织运行特色。在组织运行的基本目标和价值取向上,德国社会民主党明确表示仍将“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有行动能力的党员党和纲领党”。⑦ 注释: ①⑤ 陈志斌:《德国政体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195页。 ② 卡斯滕·史丹德尔:《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党组织和党内民主》,周敬青:《中德政党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09页。 ③ 周敬青:《中外执政党制度建设论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页。 ④ 沃纳·普芬尼希:《政党转型: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变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1期。 ⑥⑦ 张文红译:《德国社会民主党基本纲领(汉堡纲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7年第4期。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