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页。)白人居民对黑人的大批涌入表现出极大的反感,因此实行了严格的种族隔离制度,除了规定禁止白人房主向黑人出租和出售住宅以外,还采取暴力手段,以阻止黑人向白人社区的侵入和黑人社区的扩张。但是,黑人社区仍然有不断蔓延之势。而且1948年,最高法院宣布在住宅方面实行种族隔离制度为非法。这一判决加速了黑人的城市化和黑人社区的扩张,因而引起白人的强烈反对。白人之所以反对黑人的涌入,除了根深蒂固的种族对立情绪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白人把黑人视为潜在的犯罪因素。此外,由于黑人在经济上多属于贫困阶层,他们无力对自己的住宅进行及时合理的修缮,一个社区一旦受到黑人的侵入,其住宅和社区环境就会急剧衰败,财产价值就会急剧跌落。而且,贫穷黑人的到来还增加了白人的社会福利负担。因此,白人对黑人的迁入充满了恐惧、愤怒和仇恨。在白人不能抵制黑人向自己的社区侵入的情况下,他们带着恐惧和愤怒,干脆将整个社区抛弃。比如,在50和60年代,芝加哥每星期大约有5个以白人为主的街区转变为以黑人为主的街区。(注:Katharine L.Bradbury,et al,Urban Decline and the Future of American Cities (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82),p.76.)而50和60年代,声势浩大的黑人民权运动和种族暴乱以及由此带来的黑人广泛的社会和政治权利,更引起了白人的反感。最高法院于1954年宣布在学校中实行种族隔离为非法,并命令学校区着手取消种族隔离。因此许多地区实行了用校车接送学生上学的制度,以维持学生种族比例的平衡。白人学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与黑人儿童一起上学会沾染不良习气。因此,他们为了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纷纷迁移到其它社区或干脆迁往郊区定居,以使自己的孩子远离黑人,免受黑人儿童的影响。 二、美国人口的郊区化及郊区人口异质性的增强 战后初期与50-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郊区化最为迅猛的时期,郊区人口呈爆炸式发展;70年代以后郊区人口分别超过中心城市和农村人口,美国成为一个郊区化的国家,与此同时,郊区人口的异质性也逐步增强。 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美国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要高于郊区。比如在1900-1910年和1910-1920年,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分别为35.5%和26.7%,分别高于郊区的27.6%和22.4%,这说明美国人口仍以向中心城的集中为主。然而在20年代,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为23.3%,而郊区为34.2%,后者超过前者近11个百分点。此后,郊区的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中心城,而且差距越来越大,美国人口的分布开始由以集中为主转变为以分散为主。但是,由于30年代大萧条和二战的影响,美国郊区化的几乎陷于停顿,但郊区人口增长率仍然高出中心城8.7个百分点。(注:Donald N.Rothblatt and Daniel Garr,Suburbia:An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London:Groom Helm,1986),p.4.) 战后初期与50-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郊区化浪潮最为波澜壮阔的时期,也是郊区日益成为美国社会主体的时期。50年代美国郊区人口增加了1900万,增长率高达48.6%,而中心城仅增加了630万,增长率只有10.7%。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大城市还在对郊区进行大规模的兼并,否则,中心城的增长率将只有1.5%,而郊区则高达61.6%,郊区的人口增长率将为中心城的41倍以上。(注:Dennis R.Judd,The Politics of American Cities:Private Power and Public policy(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79),p.159.)同时,大都市区的规模越大,郊区的发展速度越快。比如,在30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区中,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只有1.7%,而郊区为98%。而在10万人口以下的大都市区中,中心城的增长率为26%,郊区为74%。(注:David C.Thorns,Suburbia(Suffolk:MacGibbon & Kee Ltd.,1972),p.65.)进入60年代以后,郊区的人口增长率有所降低,为26.8%,但仍然是中心城增长率6.4%的4倍以上。(注:Donald N.Rothblatt and Daniel Garr,Suburbia:An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London:Groom Helm,1986),p.4.)但是,如果从郊区所占大都市区新增人口的份额来看,60年代比50年代更高,50年代大都市区每增加100人,中心城仅占23.8人,郊区占76.2人,而到60年代,大都市区每增加100人,郊区竟占去了84个,(注:Anthony Downs,Opening Up the Suburbs:An Urban Strategy for America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3),p.199.)美国郊区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到1970年,郊区人口已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7.2%,而中心城和农村人口各占31.4%,郊区人口超过了中心城和农村人口。(注:Carl Abbott,The New Urban America:Growth and Politics in Sunbelt Cities(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87),p.60.)可以说,美国已经成为一个郊区化的国家。而到1980年,郊区人口达到1.015亿,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上升到44.8%。(注:Carl Abbott,The New Urban America:Growth and Politics in Sunbelt Cities(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87),p.60.) 7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郊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郊区人口的异质性也在不断增强,城市化程度不断加深。从近代以来,白人中产阶级核心家庭构成郊区人口的主体,老年人、未婚青年和少数民族的人口比例很小。但是,根据美国一个研究机构的一项研究报告,在1970-1976年期间,郊区老年人家庭增加了近1/3,而中心城只增加了10%。到1980年,在62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48%生活于郊区,郊区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老年人社区。(注:Peter O.Muller,Contemporary Suburban America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Inc.,1981),p.69.)就种族成分而言,其异质性也不断增强。1970-1980年间,郊区黑人人口增加了184万人,增长率为59.1%,大大超过郊区白人24.0%的增长率,也超过了中心城黑人5.3%的增长率。到80年代中期,1/4以上的城市黑人生活于城市的边缘地带,而某些郊区甚至成为黑人的飞地。(注:Robert Cervero,Suburban Gridlock(New Brunswick,N.J.:Rutgers University,1986),p.25.)老年人、穷人和少数民族在近郊的汇集造成了这些近郊的日益衰落。一些近郊区与中心城在社区面貌和人口特征方面已经差别不大,同时,中心城的许多社会问题也在向郊区泛滥,如犯罪、失业、衰败、拥挤、污染、沮丧、人口减少等。因此,有的学者称之为“后郊区时代”。(注:Jon C.Teaford,Post-Suburbia: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the Edge Cities (Baltimore:The Jone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 三、美国就业的郊区化及其城市性特征的增强 自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来,城市日益成为美国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主要依托。但随着美国人口的大举郊迁,美国经济活动的重心也从城市向郊区偏移,制造业、商业、服务业乃至企业的办事机构也依次到郊区安家落户,中心城的功能和地位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早在19世纪末,传统工业就已在郊区建立了众多的卫星城,这是工业郊区化的最早表现形式。进入20世纪以后,工业园区成为工业郊区化的另一种主要形式,1940年美国的工业园区只有35个。战后,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工业园区在郊区大批地涌现出来。到70年代初,美国的工业园区达2500个以上。1972年,仅芝加哥大都市区的工业园区多达356个。(注:R.J.Johnston,The American Urban System: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2),p.208.)由于工业向郊区的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