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江泽民同志于5月31日在中共中央党校的讲话中,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入的揭示和阐发。这是对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 值和实践意义。
我们认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非常重要。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 程的机体”,(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2页)社会有机体是由许多因素按照一定 的方式所组成的复杂的结构。这些复杂的结构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编织而成的。人们在社 会实践过程中必然发生三方面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思维 的关系,相应地形成社会的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意识结构等三大结构和 社会的物质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等三大领域。随着人类社会由野蛮 状态向文明状态的过渡,它们的进步状态也就表现为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 文明。
在社会文明的整体系统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有机整体。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 是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条件,因而没有一定程度的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和精神文明也就失去信托和支撑。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 精神成果的总和,因而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精神文明为物 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保证和导引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的方向。政治文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政治 体系和制度结构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它是社会文明的关键。政治文明通过一定的合理的 社会制度,可以更好地组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产、供给、分配和消费,为人们支 配和享用文明成果提供制度保障,也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产和再生产提供发展动 力。
因此,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文明是一个社会体系。在社会文明体系的内部构成要素中 ,每一个文明学系统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共同观照和衡量着社会的进步状态和开化程 度。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突出了政治文明在社会文明体系中的重要性,为我们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文明指明了方向。
第二,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10月6日谈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时就从“政治 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参见邓小平:《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第2版,第65—66页)这说明,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本身就是一个政治问题。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 谈到党和国家在新世纪的奋斗目标时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二十多年的艰苦努 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当前,我国进入 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我们实现第三步 目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全党和全国上下要抓住机遇,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到 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要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对现代化概念作全面的理解。现代化是由传统社 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性跃进,是整个社会文明价值体系的创新与重构。这既是一个过程 ,也是一个体系,是阶段性和连续性、整体性和局部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 这一特征告诉我们:(1)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是有阶段的,又是连续的,是阶段性和连续 性的有机统一。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和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的实现就体现了阶段 性与连续性的统一。(2)现代化的目标的实现既包括整体目标的实现,也包括局部目标 的实现,它是包括经济、政治、文明等各个领域变迁的多方面进程,是整体性和局部性 的有机统一。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由“先富”带动 “共富”的思想;要消灭贫穷,消除两级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要发扬社会主义 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思想;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 想,等等,充分论证了现代化整体性与局部性的辩证关系。(3)现代化的进程既是世界 的,又是民族的进程,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世界性的发展 现象,而不是某些民族国家的特殊现象,更不是一个社区性的个别现象;同时,现代化 又是一个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现象。现代化的普适性的世界性特征,恰恰赋予各个民族 在发展过程中自觉选择发展模式的深刻必然性。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现代化之路,不照搬照抄西方模式,正是现代化进程 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统一特征的深刻体现。因此,江泽民同志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 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是对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对于我 们全面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物、继承物和扬弃物,从本质上具有以往剥削 制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内在依据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固有特点。尽管社 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仍然存在矛盾,存在某 些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这种不适应还显得特别严重。但是,这种 不适应是非基本的,非主导的,从总体而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其适应是基本的、主要的。正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这 种状况使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充分发挥自己优越性的巨大潜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它表现在可以创造出比旧制度更高的 劳动生产率(物质文明)上;也表现在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水平(精神文明) 的提高上;作为一种制度特征,它更突出地表现在社会主义的制度文明程度(政治文明) 的提高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程度的基本标志是: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适合程 度,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实现和维护程度,以及民主政治、社会公平与正义的 发展与实现程度。因此,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理直气壮地讲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的进步性、合理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整合功能、反馈功能、调节功能和保障功能。
正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能自发地建成一样,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不会自 发地建成,我党强调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同样的道理,政治文明也要重在建设。江泽民 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在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为此,江泽民同志具体指 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与路径。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原则。江泽民同志指出,发 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 作主和依法治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