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用。这样从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就会不断地生长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来。这种动力虽然是间接的,但又是及其巨大的,往往是政治力量所无法抗拒的。也就是说,实际的情况是,当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遇到政治体制的阻碍时,就会产生经济生活的不同程度的破坏。而经济生活破坏所造成的社会后果是任何一个政府都不能不正视、不能不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这就促使政府必须下决心来改变阻碍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原有政治体制的某些方面。从而使政治体制的改革得到不同程度的推进。这是目前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的途径。因此,如何借助于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力量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就成为一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事情。在目前,当来自人民群众的改革动力还没有成长起来的时候,研究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探索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将会如何具体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各种要求?而当这种要求遇到原有政治体制的阻碍时,又会引起什么样的社会后果?这种社会后果又会怎样地影响领导者的决策选择?当领导者做出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某些选择后,在执行的过程中又如何克服来自各方面的阻力?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把经济发展、经济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经济改革对政治体制改革要求是从反面提出的,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相比,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这方面说,要求同步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们似乎总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想要求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如果要满足这一要求,就必须找到一种在经济生活之外的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强大的动力。但是至少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找不到这种动力。有人认为知识分子可以成为这种动力。不错,知识分子的确对政治体制改革十分关注,并经常提出强烈的要求。因此,他们无疑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但是,由于他们的人数较少,又不掌握权力,因此,他们的实际作用是很有限的,还不足以成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强大的力量。也有人认为,最高领导层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理想和愿望可以成为这种动力。不错,我们国家的最高领导层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确有很强烈的理想和愿望。这种理想和愿望当然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强大的力量。特别是渐进改革的特点就是自上而下地进行的,因此,这种推动便更加重要。但是,我们的最高领导层的决策不可能仅仅从理想和愿望出发,更重要的是要从现实出发。现实的政治稳定的大局,现实的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状况,都是他们不能不优先考虑的。在这种情况下,理想和愿望便只能服从于现实的需要。所以,实际的情况仍然如上所述,最高领导层一般只能在经济生活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的强大压力下,才能下决心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仍然只是在来自经济生活的强大压力的对比之下,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之下,才能把政治体制改革一定程度地提到日程上来。这就是生活的现实。还有人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会成为一种巨大的外部推动力,足以使政治体制改革大大地向前发展,从而改变其滞后的状况。不错,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确可以成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因素,因为我们与世界贸易组织谈判所达成的协议条款中绝大部分都是针对政府的管制权力的。因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定会使我国的政府管制的改革成为一项硬任务。但是政府管制的改革还只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较浅的层次,而且其过程本身也正是表现经济要求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也就是说正好是滞后的表现。
综上所述,在渐进式的改革模式中的一定阶段之内,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是人们不愿意看到,但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由于它在改革发展的一定阶段内具有不可避免性,因此也可以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就应该适应着这个规律去考虑问题,而不应该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只是我国政治发展过程中一定阶段上的特点,并不是全部过程的特点。当政治发展进展到新的阶段时,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的状况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那时,政治体制改革将完全摆脱滞后的状况,而成为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所以,目前要想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最主要的就是首先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改革。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从经济改革中来不断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并以舆论的力量配合之。另一方面,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动力的人民群众的力量如何成长的问题,也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它关系到如何使政治发展进入到新阶段的问题,因此需要深入地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弄清在经济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时会使人们对自己的政治存在给予更大的关心?与此相关还需要一些什么样的条件?如何从舆论上加以配合?在人们已经对自己的政治存在感到不满并要求改革政治体制的时候,如何使这种改革的要求汇聚成一支巨大的力量,以形成现实的改革动力?如何引导这支力量沿着正确的道路、采取最有效的方法去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等等。
把上述认识落实到改革的实践中来,便引出了关于如何确定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的问题。由于政治体制改革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博弈,即要求改革的力量与旧体制之间的博弈。因此改革的目标便应该根据博弈双方力量的对比的状况来确定。当政治体制改革的力量与旧体制的力量势均力敌甚或超过旧体制的力量的时候,就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改革动力。这样,改革的任务便可以提到实践的日程上来了。如果是改革的力量相对于旧体制来说虽然还比较弱,但经过一定时期的努力可以使改革的力量壮大到足以克服旧体制的地步。这样,改革的任务则不能立即提上日程,而是需要等待条件成熟之后才能提上日程。所以,在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上,一定要很好地把握目标与动力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改革的目标与动力的关系问题上,必须遵循积极与稳妥相统一的原则,也就是目标与动力相统一的原则。目标总是具有前瞻性的,并带有一定的理想色彩,而动力则往往是现实不充分具备的、需要进一步培育才能逐渐生长出来的。这样,目标与动力之间便会产生矛盾,因而积极与稳妥之间也就产生了矛盾。为了前进,人们总是需要积极地提出目标的,这样前进才有方向。然而要实现目标就必须要有动力,没有动力的目标是纸上谈兵,是永远也无法实现的。而动力的成长需要一定的过程,这个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客观的进程,主观的努力会使这个进程缩短,但不能替代这个客观的进程。所以对动力的培育不能揠苗助长,而必须顺乎客观进程自身的规律,这就提出了稳妥的问题。因此,要想使目标与动力统一、积极与稳妥统一,就必须使目标贴近动力,也就是所提出的目标必须是具有一定动力的目标。近期的目标应该是已具有充分动力使其实现的目标,中期的目标应该是经过一定时期的努力能够成长出充分动力使其实现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才能说既是积极的又是稳妥的。这就是动力与目标、积极与稳妥的一般关系。
作为政治体制改革来说,什么样的目标是既积极又稳妥的呢?就目前的情况来说,那就是社会生活本身已经提供或经过努力之后能够提供充分动力的那些目标。至于那些在中国的土壤上不可能生长出动力的那些目标,虽然表面上看来非常积极,但由于它是超越现实的,所以是不稳妥的。这样的政治改革目标实际上是一个陷井,因为它超越了社会的承受力,因而就会造成社会混乱从而阻碍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考察政治发展目标的时候,关键是要时刻将目标与动力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功夫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