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经济资助体系
清华大学历来高度重视学生经济资助工作。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多方筹集资金,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助、勤、奖、贷、补”多种渠道相互补充的经济资助体系,实现了清华大学“决不让任何一个勤奋而有才华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郑重承诺。
从2006 年开始,清华大学全面实施新经济资助体系。广大校友发起设立“清华校友励学金”捐资助学工程,专门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2010 年,清华校友捐资设立153 项校友励学金,资助学生约900人次。截至目前,政府、社会各界和学校共设立奖助学金300 余项,奖励资助学生超过9000 人次。
学校提供大量校内勤工助学岗位,2010 年,全校共有超过3000 人次参加校设勤工助学岗位劳动。自1998 年清华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开辟“绿色通道”以来,学校每年在新生入学报到现场为学费不足的学生办理临时贷款。2010 年,“绿色通道”为近400 名本科生办理临时贷款,帮助了学生顺利入学。
毕业与就业
学校设有集教育、指导、服务、管理于一体的就业指导中心,以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明晰就业政策,获取招聘信息、拥有更多选择,掌握择业技巧、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积极到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建功立业。目前,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建立了以“大礼堂计划”为统领的较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从政策支撑、招聘服务到就业创业指导、就业研究、队伍保障,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工作模式能够更为有效地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和毕业生职业生涯的科学发展。
清华毕业生的优良素质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毕业生的供需比和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在充分选择的前提下,有近八成的毕业生选择到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就业。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
素质拓展计划
清华大学自1997 年开始酝酿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1998 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施。该计划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建立了一套规范、科学、有效的第二课堂学生素质拓展项目平台和学生素质拓展认证平台,对有益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和方法指导,对学生参与素质拓展项目情况给予记录和认证。自素质拓展计划实施以来,5200 多个学生素质拓展项目得以实施,“给你天空,助你飞翔”的理念深入人心,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已经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
课外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活动
清华大学广泛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设立种子基金、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挑战杯”专项、累进支持基金等支持项目,建设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基地,搭建星火论坛等创新交流平台,整合创业教育资源成立学生创业导师团,形成了以“挑战杯”为龙头,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结构设计大赛、智能体大赛,人文知识竞赛等40多项专业赛事为主体的赛事体系,为学生提供锻炼、成长和展示的舞台。此外,博士生论坛、研究生学术新秀评比、研究生咖啡厅学术沙龙等研究生课外学术活动也异彩纷呈。
社会实践
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指导思想,涵盖国情考察、支教扶贫、社会调研、专业实习、科技服务、校友访谈、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涌现出了以博士生实践服务团、中美大学生教育扶贫、“两岸同心”大学生志愿者西部行、大学生志愿者千乡万村环保科普等为代表的一批品牌项目,呈现出组织规模化、项目品牌化、基地规范化、机制长效化、合作多样化的良好发展态势。
在社会实践中“知国情、悟责任、立志向”已经成为清华重要的一项传统,选择在社会实践中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也已经成为清华学生的一种习惯。
社会工作岗位锻炼
清华大学始终提倡学生参加社会工作岗位锻炼,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奉献服务、追求卓越、求真务实的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组织协调、沟通表达的能力。目前本科毕业生中,约有90% 以上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至少参加过一年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岗位锻炼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
社团协会
清华的学生社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的社团累计已达几十个,如清华周刊社、美术社、戏剧社、文学社等等,其创始人中不乏闻一多、梁实秋、顾毓琇等清华名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清华的学生社团依托学校良好的教育环境,出现了大规模的繁荣景象,一大批与时俱进,顺应学生需求的新协会应运而生。截至2010年12月,全校共有注册的学生社团127家,涵盖人文社科、科技、公益、文艺、体育五大类别,注册会员总数超过两万人次。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