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作文优秀作文高考优秀作文

Tags:


   2005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美丽的流行,永恒的经典      ★★★ 【字体: 】  
2005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美丽的流行,永恒的经典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6 12:41:37   点击数:[]    

2005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美丽的流行,永恒的经典

 

      这是一个浮躁却美丽的年代,我们哼着光良的歌在海边大声许愿,我们手牵着手在草地上大叫“可以陪你这样活着真好”,流行音乐、电视剧、小说正以铺天盖地之势将我们紧紧包裹住,偶尔生出一丝迷乱,偶尔有些彷徨,但这并不影响对于真善美的认知。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流行文化与经典同行的年代,当流行的美成为一种时尚,他并没有悍(撼)动经典的地位,反而可能孕育出新的经典。
     
人们通常用时间来考量经典与流行文化的差别,因为只有时间才能公正地审视出任何一种文化所存在的价值和内涵,那些最丰盛的精神食粮并(虽)保存了下来,但那并不意味着那些被舍弃的都是文化垃圾。对生活的真实反映是文化的功能,真即是美,美不离真。从这个意义上讲,流行的文化是一种美,它是一种更加大众化、平民化的美。
     
我们是同时读着经典与流行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们在金庸的作品中寻找江湖义气、侠骨柔情,同时我们在李白和杜甫(身)上体味古人真实的豪迈或者沉郁;我们哼着《同桌的你》来纪念自己初长成的喜悦,祭奠我们终会逝去的青葱岁月,同时我们也学习吟听莫扎特《小夜曲》的安宁和贝多芬《命运》中的悲怆。流行与经典有时候是两个范畴的东西,偶尔的交集却不会因此而相互抵触、相互磨灭。我们不必因为文化的普及而焦虑经典的丧失,文化的概念的外延更加宽泛,却也是我们现代人善于吸收的一种气度。
     
活在当下的我们并没有被赋予权利标榜刚刚诞生不久的东西为经典,所以它们以流行的形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它们仍然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或许一百年后,当人们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其中的一部分会被确立为这个时代某种物象的象征,并成为经典。因为这个时代有一些纸醉金迷,所以意识流成为现代文学的一个常见表现手法,当言语不再能表达文化人的内心焦灼时,有些杂乱不着边际的搭配实际正是他们心中的呐喊。文化人正寻求着更多更新的突破口作为他们思想情感传递的媒介。于是,形式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但杂而不乱、杂却大同,任何真正可以被称之为文化作品的事物都蕴含着对现实深深的思索,流行诞生于此,经典也从这里孕育。
     
的确,由于大量新鲜事物的涌入,其中确实也存在文化的垃圾,对此我们更多的是需要一些宽容。因为经典与流行更多的是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他们的时间范畴不同,导致他们的价值取向不同,但他们都曾经伴随我们体验成长的喜悦与悲苦。还是多一些祝福吧,希望郭敬明的作品更加成熟,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希望现在的流行音乐少一些靡靡之音。有人说李斯特的音乐曾经只是被当作那个时代情歌哼唱,那么说不定哪一天New Age的曲风也可以成为音乐史上的绚烂一笔。
     
流行美丽,经典依然永恒……

      【点评】作为同题作文,如果《说成长需要悉心的呵护》、《魂兮归来》更多的是站在批判的角度,来审视“商品文化”,那么这篇《美丽的流行,永恒的经典》是从批判与吸收的角度来对待“商品文化”。
  如何对待当今社会狂潮一般的“商品文化”,这种文化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什么联系?对青少年一代有什么样的影响?这都是严肃而重大的社会问题。作者的观点很是成熟,说理很是透彻,辨析很是细腻。
     
作者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经过自己深邃的思考:“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流行文化与经典同行的年代,当流行的美成为一种时尚,他并没有撼动经典的地位,反而可能孕育出新的经典”。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用旁观的眼神》--福建省

  • 下一篇文章:高考作文校园漫步之话题 同学之间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2005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美丽的流行,永恒的经典”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2005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美丽的流行,永恒的经典”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2002年北京卷高考优秀作文:哺育“...
  • ››2005年河北高考优秀作文:呼吸历史...
  • ››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情役》--20...
  • ››突然想起你
  • ››“生命意识类”话题作文写作示例
  • ››夏天随想
  • ››2005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雅俗共赏...
  • ››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打开“第三只...
  • ››2003年高考广东省优秀作文《感情与...
  • ››2002年高考全国卷江苏省优秀作文:...
  • ››2005年消费形势分析及2006年预测
  • ››2005高考作文汇编
  • ››2005全国卷II作文题:位置与价值
  • ››2005全国卷III作文题:忘记与铭记
  • ››2005年河北高考优秀作文:呼吸历史...
  • ››2005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雅俗共赏...
  • ››2005年黑龙江省高考优秀作文:向前...
  • ››2005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美丽的流...
  • ››2005年河北高考优秀作文:意料之外...
  • ››2005年河北高考优秀作文:随写而已...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