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期货市场
   清代后期的外币流通      ★★★ 【字体: 】  
清代后期的外币流通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8-06 20:10:59   点击数:[]    

纸币陆续投入市场,其抵制外币的作用也逐渐显现,不过在辛亥革命前这种作用尚不十分明显。银元铸造权分散在各省政府手中,重量、成色彼此稍有差异,各省又限制他省龙洋的流通,致使"彼省之银元,流行于此省者须加贴水","民间显分畛域,仍不如墨银(即鹰洋)之南北通行"[1](第807页)。至于各省之公私钞票尤其混乱,信用败坏,不但不能抵制外钞,反倒助长了外钞的势力。"外钞之所以盛行,其最大原因尚不在外钞之信用太好,实在乎本国钞票信用太坏。……为渊驱鱼,负责者盖有人焉"[12](第897页)。

  外币流行的另一个背景涉及主权观念。货币主权观念是近代货币制度的产物,中国人接受它是很晚的事情。鸦片战争前也有人质疑洋钱的流行,并非反对洋钱行用本身,只是不同意它溢价使用,认为这造成白银外流。光绪五年(1879年),法国要求清政府允许法属安南即将铸造的银元在中国流通。曾纪泽还认为,"我国家于商民生计,纯任自然",只要百姓自愿行用,"事苟便于民生,一任流通,未始不足与钱法相辅"[1](第720页)。曾氏曾出使英法,见过世面,清廷颇为倚重。他尚作如是想,可见当时国人何等缺乏主权观念。19世纪80年代以后,货币主权意识开始传播,一些接触"洋务"较多的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才认识到外币流通侵犯了中国的"利权",但普通的中国人对此仍很陌生,如1909年德华银行在山东推行银元钞票,"华商不知币制为国权所在,非常欢迎,价值较现银略高"[1](第1092页)。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外币能够自由地、合法地流通便不难理解了。直到"五四"运动以后,"外钞之侵蚀国权,危害金融,渐为一般人注意",并多次出现民众拒用外币的斗争。1924年我国才有了第一个禁用外币的法令,即广东省政府颁布的《行使外币取缔条例》[13](第5页)。

    三、外币流通与晚清时期的币制变革

  清代后期(考虑到历史的连续性,完全可以提前至18世纪下半叶),"在日益增长的商业和工业活动的推动下,金融部门展示出根本性的变化"。货币领域,币制的早期近代化逐步展开,主要表现为新形式的货币不断侵蚀传统复本位制的地盘[7](第78页)。到清朝结束时,虽然银两、铜钱在内地和落后的乡村保持着优势,银两仍是多数大宗贸易的计价单位,但它们占全部货币供应的份额退缩至1/3左右。光绪末年制钱正式停铸,宣统二年公布的《币制则例》最终废除了银两的官方计价单位的地位,采取库平七钱二分、纯度90%的银元为银本位的基础[1](第785页)。1911年所有的政府预算都以银元计。传统复本位制的法偿地位宣告结束。在这个传统--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外币的流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外币流通本身是币制变革的一部分。外币主要是银元纸币等新型货币,它们挤压传统复本位制的势力,客观上扩大了新式货币形态的生存空间。中国人藉此对西方币制及其先进性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清朝结束时,外币占到全部货币供应很大的比例,可能超过1/3,大大改变了中国货币流通格局。

  在很大程度上,晚清币制改革运动是受外币流通的刺激而产生。光绪年间,货币主权观念在中国传播。许多政府官员意识到外国货币流通侵犯了中国的"利权"。同时从外币流行的客观现实看到西方币制的先进性、优越性,及中国社会对币制变革的迫切需求。"中国不自印钞票,自铸银币,乃使西人以数寸花纹之券抵盈千累万之金,……以低潮九成之银易库纹十成之价",呼吁"仿造西法办理","明以收回权利,暗以便益民生"[1](第637、639页),这成为币制改良运动的一个直接动力。而币制改革的很多方面是直接模仿在中国行用的外币,中国的新式货币因此深深打上了仿铸(制)外币的痕迹,影响至今。

  晚清币制改革的最大成就是自铸银元。洋钱流行显示了银元对银两的优越性,指出一条改革币制的出路。鸦片战争前,林则徐、魏源即有自铸仿铸之议。光绪年间,自铸银元以改良币制、维护"利权"的呼声越来越紧,普遍意见是"仿铸番钱样式",推动了自铸银元运动。光绪十三年(1887)两广总督张之洞奏准设造币厂试铸银元,意在抵制外币"以保利权",隔年开铸。仿照西方币制,分主币1种和辅币4等,因背铸龙纹称"龙洋"。主币"俯顺商情",仿鹰洋,重库平七钱二分,"与向有洋钱一律",成色90%,"较之外洋所铸成色相符"[1](第672-677页)。广东龙洋获得成功,各省纷纷效法,中国银元制度建立。此外,光绪年间四川曾仿造一种卢比银币与印度卢比对抗,是中国最早的人像币[6](第799页)。

  铸造铜元为晚清币制的另一转折,始于仿铸香港铜仙。香港1868年起发行三等铜辅币,流入广东,第二等(英文"HONGKONG ONE CENT",人称一仙,重约2钱)向被商民当10枚制钱使用[14](第22页)。19世纪70年代后,铜贵钱荒问题逐渐困扰朝野,翰林院检讨宋育仁、御史陈其璋、河南试用知县黄景棠等纷纷建议仿铸铜仙以解钱荒[1](第649-651、659-663页)。1900年,广东当局为"济制钱之不足"正式仿铸,重量、成分都照香港一仙,形制也完全一样,取消了秦汉来的方孔钱式。背面边缘也镌英文,上为"KWANG TUNG",下为"ONE CENT","译曰广东一仙"。流通时也作十枚制钱,后来英文改为"TEN CASH"(10文)[14](第22-23页)。新铸铜元大受欢迎,先后有11省仿行,制钱因此停铸。"孔方兄"渐成历史上的名词了。

  纸币形制也因外币完全改变。传统纸币为竖式,文字直读,官方纸币票面多印有告示,私票常印有著名文章如《兰亭集序》、《谏太宗十思疏》。围绕票面的是祥瑞符号、图画或经典故事画面[15](第13-15页)。晚清时,外钞流通日益增加,受其影响,甲午战争后中国自己发行的新式钞票形制大都模仿外钞,横式,编号用阿拉伯数字,票面印有人像、标志性建筑物或风景。纸币的传统形制从此让位于西方风格。

  外币的流通还影响到我国货币单位。传统复本位制下,白银称两、钱、分、厘……,铜钱称文(枚)、串、吊。洋钱流行中,因其圆形被称为银圆,派生出单位量词"圆",俗省作"元"。外国银辅币则被称为"银角",发展出辅币单位"角"。中国的自铸银元流通后,民间仍以元、角称之。宣统二年《币制则例》规定:"中国国币单位,著即定名曰圆,……以一元为主币……元角分厘各以十进。""元"、"角"正式取得国币单位的地位,沿用至今[16](第33-38页)。

【参考文献】
  [1] 人民银行.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1辑[Z].北京:中华书局,1964.
  [2]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M].北京:三联书店,1962.
  [3] 李必樟.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4] 耿爱德.中国货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
  [5] 周伯棣.中国货币史纲[M].北京:中华书局,1934.
  [6]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7] [美]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8] 献可.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在华银行发行纸币概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9] 叶世昌.中国货币理论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10] 人民银行.中国近代金融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
  [11] 郑观应.郑观应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2] 人民银行.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1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3] 人民银行.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2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4] 杨民.中国铜元的兴衰与收藏[J].中国钱币,1999,(4).
  [15] [英]汪海岚.点石斋晚清纸币和1905-1912年间的上海印刷厂[J].中国钱币,1997,(3).
  [16] 金德平.论我国货币单位圆(元)之由来[J].中国钱币,1995,(1).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北洋政府时期的币制和纸币的流通

  • 下一篇文章:重新审视美国的股票期权制度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清代后期的外币流通”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清代后期的外币流通”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股指期货的监管属性
  • ››统计学在证券期货市场中的应用(2)
  • ››券商迎接中国股指期货的前瞻研究
  • ››关于发展我国股票指数期货的探讨
  • ››期权机制有效支撑成长型企业
  • ››股票期权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利用信托制度实施股票期权计划
  • ››用期权定价理论评估新经济公司
  • ››谨慎选择三种期权计划
  • ››上市公司期权制度设计
  • ››清代后期的外币流通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