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初步统计,民国二、三年间,各省纸币发行总数约有16300万元。〔2〕纸币滥印滥发的结果,促使物价上涨,地方纸币普遍贬值,平均市价仅为面值的七折左右,不少地方的纸币贬价一半。
北洋政府曾企图对纸币发行进行整顿。1915年10月公布了《取缔纸币条例》,其中第二条规定:凡新设立之银钱行号,或现已设立而尚未发行纸币者,皆不得发行。第三条规定:已获准发行纸币的银钱行号,仍准其于营业年限内发行,但对发行数额要加以限制,要求以最近三个半月平均数目为限,不得增发等。可是这一条例公布后并未收到很大效果,仅少数商业银行(如浙江兴业银行、四明银行)暂时停止,或紧缩发行,或领用中国银行兑换券代为发行。而各省官银钱号根本不曾遵照办理。
具有国家银行性质的中、交两行发行的纸币都是银行兑换券性质,发行数额都不大,流通情况也较好。据统计,民国元年中国银行钞票发行额为1061636元,交通银行钞票发行额为793558库平银两。到1915 年,中行发行额增至38499228元,交行为24683110两。〔3 〕然而这时袁世凯为要恢复帝制,筹备即帝位的开支超过2000万元,而云南起义后,各省纷纷发动讨袁战争,北洋政府镇压起义,军费大增,遂使国库空虚,中、交两行的现银准备金也被提取,于是北洋政府于1916年5月12 日下令对中、交两行的钞票停止兑现。
停兑令发布以后,立即引起京津地区市面骚动,现银绝迹,物价上涨,人民所需要的食粮骤然上涨了二成。这时,政府各项租税、铁路运费等所收皆系纸币,因而不到半月,交通部便下令对一部分铁路运费按等级收取现银。接着买火车票、邮票、发电报皆收现洋,而不收钞票。财政税收机关收税也都要求搭收现洋。6月12日, 交通部还下令一部分所管铁路运费只收交通银行钞票,完全拒收中国银行钞票,以减低交通银行钞票贬值的程度。直隶省财政厅则下令拒收中、交两行钞票缴纳税款。一般商业界在停兑令发布后的三星期,也开始拒用钞票。于是银钱庄公然变动两行纸币行市,京钞市价常在七折至九折之间,最低时至五、六折,甚至四折。这就是在1916年京津少数地区发生的"京钞风潮"。
在纸币贬值和拒收拒用中交两行钞票的形势下,迫使北洋政府采取措施加以整顿。首先利用1917年借当时庚子赔款展限之机,指拔该项延期赔款为基金;其次发行国民七年六厘短期公债及民国七年六厘长期公债两种,以京钞兑换公债,前后共收回京钞1000万元。但京钞仍未收尽,又于1920年以海关盈余为担保,发行金融短期公债,将流通的京钞全部收回。经历四、五年之久的"京钞风潮",便由此而结束。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1919年爆发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爱国热情,日本各银行的纸币,就因受到中国人民的抵制,在关内便不能再流通。随着本国银行资本的发展与纸币信用的增强,外国银行的纸币在关内华北、华中及上海一带,便不得不逐渐让位于本国银行发行的纸币。此后,外国银行纸币在中国的流通,便更带有地区性色彩,如日籍银行纸币只能在东三省流通,港币在广东流通,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发行的安南纸币,只能在云南、广西流通等。就是说,在关内华北和华中及上海一带的纸币流通,本国银行的钞票便开始占据优势地位了。 三 中国金融市场仍在外国势力操纵之下
由上所述,我们虽然看到我国的银元制度与银元流通以及纸币的流通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中国货币、金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始终未能发生本质的变化。
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外国银行钞票的流通始终居于重要的地位。民国元年外国银行在华纸币发行额只有43948359元,国内银行的纸币发行额为52675375元;1921年中国银行业的纸币发行额仅有95948965元,外国银行在华的纸币发行额则达212384806元;1925 年中国银行业的纸币发行额为205006026元,而外国银行在华纸币发行额则达323251228元。〔4〕这些大量外国银行纸币的流通, 说明中国的金融业仍受外国银行的操纵和支配。
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银行业有很大发展;从1912年到1927年间,全国新设银行共有186家, 1927 年本国银行25 家的资本总额则为11705万元,这反映了中国私人资本银行一直是保持向上发展的趋势。但从它们的资金来源、资金运用来看,既反映了它脱离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又反映了它的浓厚的封建、买办性质的特点。从资金来源看,资本及存款主要来自军阀、官僚、买办和地主。众多的军阀、官僚、大地主们,把它们的搜括所得,以定期存款方式存入银行而坐食利息,因此,这种存款都是不受工商业兴衰状况影响的。从资金运用来看,大量的银行资金被投向政府公债。我们知道,北洋政府发行公债,主要用于军费,公债本息的支付则靠加重赋税。因而银行投资公债,实际是资助军阀的内战,并参与军阀政府对劳动人民的超经济剥削,这对国民经济及正当工商业发展,只能起到阻碍和破坏作用。在所有银行的放款中,商业放款是最普遍的一项业务,可是这些商业放款,多数都是直接间接为外国资本推销洋货、收购土产品服务的。与发展本国民族工业脱节,换句话说,主要是为帝国主义的对华贸易效劳的。
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外国银行不仅控制着对外汇兑行市,而且还操纵着整个中国金融市场。由于自由输出入银块和银元,库存的白银数量巨大,如1917年7月7日沪埠存银,洋商银行计占82.94%, 而华商银行仅占17.06%;1924年9月5日银底总额为3580万两, 洋商银行所占的比重仍为82.37%。〔5〕当时上海钱庄控制洋厘、订定银拆,实际也是靠外国银行的支持,并在其控制之下,所以,整个本国金融市场,仍然是处在外国银行和外国势力的操纵之下。
注释 〔1〕参见《广东纸币小史》, 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金融研究所编印。 〔2〕〔3〕〔4〕〔5〕萧清编著:《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史简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第64页、64页、67-68页、73页。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