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并通过计划手段来运用,造成间接融资在我国 融资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间接融资中,信贷规模和信货指标在控制银行贷款的总量和投向方面仍然发挥 重要作用。这就阻碍了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使企业难以在银行之外寻求短期流动资金和长期 发展资金,造成国有银行不仅要保证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供应,而且要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主要资金来源。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低利率政策和投资政策极大 地刺激了企业的资金需求,使企业不管效益好坏、代价多高都敢要贷款。这种状况,导致了信贷规模失控,制约了 资金的使用效益,造成了大量银行不良资产,是诱发通货膨胀、形成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原因。
控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 型转变,必须尽快改变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的局面。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直 接融资,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在引导资金流向和优化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转变单纯依托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来推 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4.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完善我国信用体 系。目前,虽然我国已建立了以银行信用为主,多种信用并存的信用体系,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的滞后却 严重制约着信用体系的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信用之外信用发展程度很低,商业信用发展缓慢,有价 证券发行余额在信用总量中的比重还非常低,我国贷款 以外的信用总额与货币量 Ml的比率1995年仅为21%, 与货币量加准货币的比率为12.5%,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的基础。商业信用基础薄弱, 致使经济活动中的债权债务关系不能契约化,信用不能票据化,担保、抵押、押汇、信用证、承兑、贴现等业务不能 广泛推开,从而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造成银行信贷资金沉淀,直接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信用体系不健全,阻碍 了票据市场的发展。企业难以运用规范化的信用凭证进行直接融资。目前企业间惯用的口头承诺和挂账信用, 没有法律保障,直接造成企业间三角债的形成。票据市场发展滞后,企业难以运用票据贴现来解决其在生产和 流通环节中出现的供求梗阻问题,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难以纳入银行信用的轨道,银行对企业的资金运用无法 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利于拓宽证券等信用渠道,培育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 强化信用观念,开发运用多种信用工具,提高金融深化程度,加大社会资金来源中的非货币性比重,是健全我国情 用体系的重要途径。
5.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推进利率市场化 改革。利率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利率市场化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目标要求的改革方 向。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利于培育市场化的利率生成机制和合理的利率结构。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国债,直接引起银行准 备金数量和基础货币的松紧变化,进而引起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化。由于短期国债收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替代 品的比较,因此国债利率和其他货币市场利率也随之变化。货币市场利率的升降引起经济发展的冷热变化。市 场参与者通过在二级市场上对包括政府债券在内的证券替代品的比较,以及对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的预期,来调 整自身的投资行为。投资行为的变化影响长期证券的收益率和资本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进而影响长期利率的生 成。根据资金使用期限的差异,在市场因素的作用下就 会形成一个合理的利率结构。
总之,存在协调发展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中央银 行的行为才能通过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和证券收益率,导致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规范流动,并通过影响 长期利率和资本市场影响人们的投资行为。在市场经济国家,股价指数作为一个重要的国民经济先行指标,其变 化深受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原因就在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紧密的联动关系。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 场相互分割,关系难以协调,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行为就不能通过利率的变化导致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 的规范流动,也不能形成合理的利率结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就难以推进。 二.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
资本市场是现实的客观要求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阶段性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阶段性推进的体现。我国货币市场 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78年到1985年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萌发 阶段。1978年以前,我国的金融体系是单一的国家银行体系,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几乎垄断了所有信用活动,不 存在银行之外的信用,也不可能存在金融市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 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着手 对高度集中的信贷体制和资金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并向各专业银行提出了提取法定准备金的要求。人民银行从 1985年起实行了“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不再对国有大银行实行层 层下批指标,而改用上贷下存的办法;各国有大银行资金不足可以相互拆借。此办法的实施促进了资金的横向流 动,为此后同业拆借市场的迅速成长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票据市场起始于1982年人民银行倡导推广 汇票、本票、支票和信用证,此后以银行承兑贴现为主的票据贴现业务发展很快。1985年人民银行在全国开始试 办票据贴现和再贴现业务,但由于票据行为不规范,试点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严重影响了票据市场的发展。此后 我国货币市场中还相继出现了大额定期可转让存单市场和企业短期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在试点、探索中萌芽、发 展,到80年代中期已初具稚形。但由于货币市场内部各于市场功能不健全,市场业务量狭小,严重制约了货币市 场作用的发挥。
我国资本市场起始于1981年恢复发行国库券(5年 期)。1983年后一些企业也开始自发地试行股份制,并发行股票。当时发行股票的企业未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 造,目的主要是集资,多数股票既保息又分红,且有偿还期。尽管当时的这种活动很不规范,但对萌发中国的股 票市场创造了条件。
在这一阶段,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自身发育都很不 完善,运作不规范,市场功能不健全,两个市场的关系协调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2.1986年到1991年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试点的 起步调整阶段。在这个期间,资本市场作为我国经济体 制改革的试点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86年国家对已发行的国债在61个城市开始进行流通转让试点。同年沈阳建 立了我国第一家证券公司,开始办理国债买卖业务。新中国的第一笔股票交易1986年9月26日在上海进行。 1986年开始把股票发行活动纳人中国人民银行的管理范围。1986年10月深圳市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 业股份制试点的暂行规定》,正式开始了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探索,全国股份制企业也不断增加。1991年底,全国股 份制企业已发展到3220家,发行股票总额达75亿元,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制企业89家。 1990年底,深 圳、上海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至 l991年底两地共有 lI 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全年交易量明亿元,年底总市值109.6亿元。这一时期的股票发行 活动逐渐走向规范化,股票自身已基本符合其本质特征。股票发行方式开始向国际惯例靠拢,股票交易市场 试点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部分法规的出台,中国股票市场已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运作机制。
1986年1月国家体改委和人民银行决定正式开放 同业拆借市场后,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