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的瓶颈问题。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前提是要把城市建设工程按经营程度进行科学分类。城市基础建设一般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可经营项目,如自来水、供电、供气、通讯、电力;另一类是地下网管、交通设施、城区路道为准经营项目。第三类是不收费的公路、开放式的绿地、公共污染治理及文物古迹恢复建设。对可经营项目要把它推向市场,采用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的融资模式,实行企业化运作;对准经营项目,政府可给以补贴,交企业融资营运;只有那些非经营性项目,才可以申请政府各项财政支持和资助。
2.争取国家投资支持
要站在全局的位置上,认真研究国家将可能对民族地区加大哪些投资力度,在地方配套资金比例、贷款利率等方面争取到更多的优惠,降低对民族地区的能源开发、交通、通讯、培育支柱财源等方面项目的配套资金比例或取消“拼盘”政策。争取在加快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等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基础行业的发展方面得到投资倾斜政策,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上一些大中型项目,形成带动当地经济增长的生产能力。根据民族地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从政策上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民族地区采取多种灵活措施吸引和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开发利用当地能源和矿产、旅游等资源,以及发展加工工业,鼓励外商到少数民族地区投资。在信贷政策上,制定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信贷政策,逐步增加对民族地区的信贷规模,或设立对民族地区的专项信贷,帮助民族地区建立支柱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
3.优化产业结构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应重视解决经济结构与信贷结构调整的契合问题,实现经济与信贷服务良性互动发展。首先应大力发展基础设施产业,改善民族地区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现状,以降低民族地区企业的运营成本。其次是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加快稀有矿产资源、旅游资源、能源资源、生物资源、药材资源的开发,引导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促使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集中流向具有地区比较优势的行业,促使优势企业快速发展。三要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以开放促开发,带动民族地区经济振兴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四是形成企业融资的内部良性机制,即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形成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使融资活动融于企业产权运营和变革中,从而激励企业的融资行为,规范企业对资金的使用。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