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金融研究
   世界金融体系崩溃的历史进程(下)      ★★★ 【字体: 】  
世界金融体系崩溃的历史进程(下)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2:07:17   点击数:[]    

司所进行的调查,这些机构手中持有的衍生合同总值在1995年末已高达63.6万亿美元。这是全球GNP 总和的两倍多。1997年初,仅美国商业银行就持有名义价值为25.7万亿美元的衍生合同,这是美国GNP 的三倍以上。许多欧美日银行的衍生合同都5~10倍于它们的资产,100~500倍于它们的净值。

这是否意味着整个世界金融体系已经事实上破产了?那些为衍生工具的使用辩护的人常常争辩说,市场本质是一个“零和游戏”,在全球范围内。“玩家”们的得失是平衡的。这种纯粹抽象的说法忽视了两个重要的事实:①衍生交易泡沫的巨大规模和快速增长是基于高比例“金融杠杆”的力量。后者能使一定数量的票面资产成为涉及许多倍的票面资产的衍生合同的基础;②抽象的“零和”并不存在于单个的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中。像巴林银行等机构的破产所表明的那样:这些“玩家”很可能因为数倍于其总资产的损失而突然倒闭。因此,在这个微妙地平衡着衍生合同市场上,即使一点点脱节或错位也会引起连锁反应,并迅速达到任何国家和国家联盟也无法控制的地步。整个世界金融体系将毁于一旦。

转折点八:拉鲁什的“第九次预报”

1994年中期,整个世界金融都已处于金融癌症的阴影下。东欧和前苏联实物经济崩溃,德国日本经济快速衰退,事实上除了中国和少数其它国家之外,全球的实物经济都在持续衰退。所有这些表明,榨出更多资本以支撑金融泡沫的可能性已到了尽头。与此同时,泡沫自身已攀升到几乎无限大的地步。

看看这现实,我们就会知道,以为金融崩溃可以用“更好的监管”、“更好的管理”、“提前预警”或其它任何方式的“安全制度”来避免,是非常可笑的。

事实上,只存在两种可能性:①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个国家联盟,通过宣布现有金融体系破产而代之以新的体系,开始重建世界金融;或者②现存体制的崩溃将会来临,导致世界经济的毁灭,全球迅速跌入无序和战争之中。

这就是拉鲁什在1994年6月22日发表的“第九次预报”的要点。

自拉鲁什的第九次预报以来,世界金融体系已经遭遇了一系列强度越来越大金融地震。目前为止(1998年3月),世界各国政府还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在下面简略的从1994年6月至1998年初的重要事件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切的严重后果。

1994年12月6日,美国最富有的奥兰治县正式宣布破产,原因是在金融衍生投机中损失了大约30亿美元。

1994年底,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墨西哥货币和金融体系崩溃。而只是在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注入了史无前例的500亿美元的救助基金后,拒付债务才在最后一刻得以避免。

两个月后的1995年2月,著名的英国巴林银行因为在衍生交易中遭受损失而宣告破产。

1995年5月,日本金融体系发生“地震”。1995年夏天,美联储和日本政府达成了一项秘密协议,规定在日本银行崩溃将引发国际金融体系的连锁反应的时候,前者向后者提供5000亿美元的紧急救助。这5000亿美元是为了防止以下危险:日本银行在危机中出售它们手中的美国财政债券,导致美国国内的金融恐慌,并有可能引发世界金融体系的崩溃。美日紧急协定的存在很久以后才被新闻界报道。日本银行体系突然、爆炸性的危机被防止了,但是日本的金融情况仍然一步步地恶化。整个日本银行的坏账,估计有10,000~12,000亿美元之多。

1995年6月,在西方七国集团的哈里法克斯峰会上,人们讨论了世界金融体系可能的系统性危机。会议没有着手重组金融体系,而是决定继续“充气”:通过大幅度降低利息,向金融市场注入大量的通货。事实上,从1995年夏天以来,各国中央银行的利率都创了历史新低。日本的银行利率甚至降至到了0.5%.

同时,“充气”政策导致了此后两年中世界大部分市场股价狂升。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里,股票市场的扩张在大众中造成了一种盲目乐观的情绪,刺激了许多家庭将其储蓄投入到股票和共同基金中,有的人甚至从银行大笔借贷以投资股市。然而与此同时,许多证据显示一些消息灵通的投资者,尤其是那些与英国和欧洲大陆寡头有密切联系的人,正悄悄地将资金抽出股票和金融证券市场,而代之以在“硬商品”领域投入资本,比如贵重金属和原料。他们预见到了市场未来的崩溃。

在这期间,“新兴市场”,尤其是“东南亚经济小虎”们却继续感染着那种盲目乐观的情绪。1996年末,拉鲁什对此提出了警告,指出了东南亚存在着金融崩溃的危险。他指导其合作者编写了该地区真实情况的报告并于1997年初发表。它的结论是,东亚经济小虎的实物经济非常薄弱,其金融市场正被吹起越来越多的气泡。报告警告说,墨西哥式的金融危机很可能在东南亚发生。

1997年5月,乔治。索罗斯和其它投机基金向泰铢发起了进攻。6月,拉鲁什发出警告,一个“非常大的危机”即将来临。

1997年夏,盲目乐观的情绪开始快速破灭。泰铢和印尼盾受到严重的投机打击,大幅贬值。整个8月,亚洲股市持续下滑,纽约股票交易所剧烈动荡。

9月中下旬,拉鲁什的妻子海尔戈。杰普。拉鲁什访问了中国。在向几个重要经济机构提交的报告中,她预测了一个极大的经济危机将在亚洲发生。她特别指出了4点:①墨西哥式的危机将可能同时在几个亚洲国家发生;②日本银行危机将进入新阶段,由于日本对其它亚洲国家有大量的贷款,这也将造成它们的损失;③在货币危机中,大量的投资基金很可能迅速撤离东南亚市场;④投资者为了弥补在市场上的损失,将在别的市场上将财产强行变现。她警告说,这四戈因素相互作用,将导致史无前例的巨大危机,而这个危机很快就会来临,很可能就在10月。

转折点九:一个“新布雷顿森林协议”是唯一出路

危机真的在10月爆发了。在10月20日(“黑色星期一”)后的几天,各地的人们都多少尝到了一场突发性全球危机的味道。仅仅是由于美联储和美国大公司的大规模介入支持了纽约股市,防止了无法控制的恐慌,世界金融市场的连锁危机才没发生。但东南亚国家都陷入了货币、金融体系、国民经济相继破产的“恶性的螺旋”之中。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巨额救助资金,这个螺旋运动却仍毫无阻遏地进行着。

与此同时,日本银行体系的危机持续恶化。1997年11月,拓殖银行和山一证券相继破产。在同一天,桥本首相宣布了银行史上最大的救助基金——5000亿美元。他说,这项救助的目的在于防止日本银行的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衰退。单危机并未停止。一个无底的“黑洞”呈现在日本银行界的面前,投进去多少钱也填不满它。

但亚洲金融危机不仅仅是一场亚洲的危机,而是一个世界危机,只不过其症状首先在亚洲爆发而已。我们要记住这一点:日本的泡沫经济从一开始就是与美国的金融泡沫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断地以近乎零利率的信贷支持世界金融市场泡沫的政策也是如此。洪水般的资本涌入创造了大部分东南亚奇迹的新兴股票市场并不是一个好兆头;这意味着金融癌症的转移。

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将大量资本投入到长期实物经济发展项目上,而且明智地采取了措施防止其国民经济受到外界金融癌症的侵害。尽管存在许多问题,中国却仍是当今世上几乎唯一的实物经济真正在增长的国家。考虑到其它国家已失去加以掠夺来支撑泡沫的吸引力,中国肯定会在未来遭受更多的攻击。既然当全世界都在陷入混乱之时单个国家不可能独立支持很长时间,中国的美好未来也只有在金融癌症得到世界性的治疗之后才有切实保障。事实很清楚,现有的金融机构,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不能防止危机以越来越严重的方式不断爆发。在东南亚实行的政策,正在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加入WTO与中国金融开放(上)

  • 下一篇文章:世界金融体系崩溃的历史进程(上)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世界金融体系崩溃的历史进程(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世界金融体系崩溃的历史进程(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制度安排与实践...
  • ››经济全球化下货币危机起因应对
  • ››我国货币政策存在的几个问题
  • ››WTO与中国金融业
  • ››外汇储备经济分析
  • ››中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发展面临的挑...
  • ››我国金融制度创新模式的选择
  • ››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思考
  • ››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研究
  • ››金融霸权和发展中国家的防范
  • ››世界金融体系崩溃的历史进程(上)...
  • ››世界金融体系崩溃的历史进程(下)...
  • ››世界金融机构经营业务全球化与混业...
  • ››世界金融一体化对世界经济的积极影...
  • ››世界金融宏观一体化探析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