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金融研究 |
|
|||||
谈我国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及其成因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2:05:45 点击数:[] ![]() |
|||||
在这个市场中,信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来进行交易,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主要体现在股票经纪人与中小散户之间。因为,股票经纪人做为一个理性的投资人,利己原则和效率原则仍是他经济行为的出发点。在有关信息和自身的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或具有损害的可能性时,股票经纪人为了维护自身或集团利益,有可能为信息需求者提供虚假信息或进行信息炒做,从而引发道德风险问题。 总之,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上市公司的虚假包装、公布虚假财务信息,欺骗广大投资者、虚假信息的提供和炒作等。按照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克洛夫的相关理论,当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的信息大于投资者时,市场便会受到损害,市场便会萎缩,次品便会冲击优质产品,坏股票便会淘汰好股票。特别是在坏信息集中暴露出来时,市场上的投资信息便会受到打击,股价泡沫会随之产生一定程度的破灭。笔者认为,这是2001年我国股市出现逐步下跌的主要原因。 三、成因 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是一种客观存在,造成我国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性因素、交易主体素质因素问题、管理层监管问题等。 1、外生性因素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始于1979年,从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看,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是一个由计划金融体制模式经由过渡时期形成新旧两种体制并存模式并向目标模式转换的过程。从金融体制改革的本质看,它是一个启动中国市场经济运行的金融市场关系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改革的目标取向看,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新的金融制度。目前,已初步形成的金融市场体制构架充分说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相对而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完善落后与其他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所形成的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资本市场中。这些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彻底合理的解决,资本市场对交易主体的参与约束及激励相容的机制不完善,这是造成我国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外生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落后于资本市场本身的发展要求,如在会计法规体系建设中、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二是金融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监管行为不规范;三是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滞后,国有产权处于“模糊”、“虚置”状态,国有企业未能完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上不完善,股权结构不合理,导致资本市场的微观基础薄弱。 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看,金融市场是现代信用制度的产物,其形成要求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多样化的信用方式及金融机构的存在等外生条件。而从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发展现状看,这些外生性因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在制度的执行中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这些制度上的缺陷及制度执行中的偏差是导致我国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我国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特殊性。 2、交易主体目标函数不一致 在资本市场中主要有三类交易主体,政府、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他们的利益目标是不一致的,政府希望通过证券市场实现最佳的资源配置,全面提升产业结构,促进工业化进程;投资者希望通过投资于证券市场获得高收益;上市公司则希望通过政券市场改善财务结构,实现资本扩张。由于各交易主体目标的不一致极其在代理——委托关系中所处不同地位这一客观现实导致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 在各类交易主体的目标函数中,经济主体在(t-1)期预测t期将会出现的各种变量,是根据已知或既定的各种信息,包括政策性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及其他有关变量中的全部或部分参数计算出来。由于经济主体的目标函数中影响因素(或变量)是不完全一致的,例如管理层在政策制定中的信息优势,企业对自身经营状况的信息优势,大众对经济发展趋势的心理预期优势等,这种不一致性直接导致各交易主体的信息不对称。 3、信息在传递中形成的交易主体之间的知识差 信息就是传递中的知识差[2]。信息在产生、传递(或交易)、接受过程中会产生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交易主体对信息的捕捉、判断、甄别能力的差异。信息作为一种资源,首先具有稀缺性,各交易主体获得信息必须花费一定的成本,各交易主体经营状况及自身经济环境的不同使某些交易主体先获得信息,另一些交易主体处于被动地位,在信息获得时间上滞后,从而形成信息不对称。另外,交易主体本身固有的知识及判断能力不同,使交易主体对信息判别的灵敏度产生不同,使一部分交易主体对信息比较敏感,另一部分交易主体就显得比较迟钝,这种判断上的差异也会导致信息不对称; 二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受噪音的影响产生的变形,例如有些交易主体出于提高自身效益的考虑进行信息炒作,人为夸大或缩小信息,使各交易主体之间产生信息不对称; 三是信息源自身问题,例如虚假信息的提供等,也会使交易主体之间产生信息不对称。 注释:[1] 高先民: 《上市公司的秘密》,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1年4月版, 第5-14页。 [2] 谢康 :《信息经济学原理》, 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版, 第14、15页。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