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金融研究
   世界金融宏观一体化探析      ★★★ 【字体: 】  
世界金融宏观一体化探析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1:57:58   点击数:[]    

单来说是指,美国经济政治、经济走势、金融市场对全球的影响力。这种效应来自于贸易、金融和经济政策的迅速全球化,同时也来自于其卓越领导人的巨大影响(戴维  B.西西利亚等,2000[1])。而格林斯潘效应主要表现在:
(1)美国股市对全球的影响力――格林斯潘效应无处不在
2000年12月5日,格林斯潘发表讲话,对美国经济增长下降的情况表示关注,市场由此猜测美联储利率政策有望出现重大变化,并在明年做出减息决定。受此刺激,NADSAQ当天急升274.05点,升幅达到了10.4%。道指则上涨了338.62点,收报10898.72点。在美国股市的带动下西欧三大股市及拉美市场也均告上扬。其中,法兰克福DAX指数和巴黎CAC指数的升幅均超过了3%。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较前上涨2.3%。香港、东京等亚太主要市场也走红,其中恒生指数收市劲升了525.74点,报15098.95点。
另外,“摩根效应”也体现到这一点。在全球股票市场上,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指数的调整从来就不是一个可以被忽视的力量,其各种指数调整的频率,短则数月,长则数年,一旦风声响起,全球基金经理和股民都会绷紧神经,以防不测,股市或风声鹤唳,或随风而起,此种现象,被称之为“摩根效应”。
美国的繁荣持续得越久,其他地方的人们似乎就越发认为繁荣将会扩散。外国的股市趋于效仿美国的市场行情,信息技术股尤其如此。2000年4月以来,以NASDAQ为代表的美国股市出现调整,世界股市也基本上同步出现了调整。
IMF的实证研究表明,在1995年1月-2000年5月期间,美国技术股价格平均变动1美元就导致欧洲股价变动大约77美分、亚洲股价变动59美分和拉美股价变动44美分[2]。
(2)美国利率政策对全球的影响
1999-2000年,美联储为抑制经济增长过热,及可能出现通胀的危险,连续6次提高利率,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6.5%。与此同时,欧洲中央银行也先后5次提高官方再融资利率。日本中央银行也于2000年8月结束实行长达20个月的零利率政策。(美联储在2000年3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欧洲中央银行则4次提高再融资利率;日本央行在2000年8月终于将从1999年2月以来实行的0.15%的隔夜拆借利率提高为0.25%,从而恢复到实行“零利率”之前的水平)。2001年1月31日,美国该月份第二次调低利率,受此影响,台湾、香港、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也纷纷追随调低了利率。从2000年5月到2003年6月,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美国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从6%下调到1%,为1958年以来的历史最低。但是,面对持续的通胀压力与疲软的美元走势,2004年6月30日下午,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宣布提高联邦短期贷款利率25个基本点的决定,即将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从1%提高到1.25%;同时提高中央银行贴现率0.25个百分点,即从2%上调为2.25%。这是美联储4年以来的首次加息。面对这次加息,鉴于美国经济的影响力,有学者认为,这预计着“一个超低利率时代的结束”。
总之,在世界各国金融政策趋向一体化的过程中,不管是主动的一体化还是被动的一体化,世界金融一体化成为一个逐步削弱民族国家经济权利的过程。 三、各国金融政策和法制的趋同化
金融政策的一体化还表现为各国金融政策和法制的趋同化,主要表现在各国纷纷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法制建设,涉外金融法日益与国际金融统一法接轨,两者的协调度明显提高。例如,为了与 WTO 金融服务贸易制度接轨,各国纷纷对国内相关法进行“立、改、废”,使本国法与 WTO 条约的要求想一致。中国为履行入世承诺,于 2001 年底颁布新的《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就是典型事例。《布雷顿森林协定》每一项内容的修改,则牵涉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货币金融制度改革。又如,在跨国银行监管方面,由于普遍采用巴塞尔银行监管的原则和标准,各国银行监管制度表现出相当程度的相似性;在证券业监管方面,国际证监会组织发布的文件和所从事的实践成为各国证券监管当局的行动指南,推动了各国证券监管制度的趋同化。
 
 





[1]戴维.B.西西利亚等:《格林斯潘效应》,北京,谢毅斌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4月。
[2]参见罗伯特.塞缪尔森:《引擎故障》,《华盛顿邮报》,2001年1月18日(《参考消息》,2001年1月23日4版。)

上一页  [1] [2]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论金融监管的查处分离

  • 下一篇文章:国际金融市场的非均衡性与金融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世界金融宏观一体化探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世界金融宏观一体化探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制度安排与实践...
  • ››经济全球化下货币危机起因应对
  • ››我国货币政策存在的几个问题
  • ››WTO与中国金融业
  • ››外汇储备经济分析
  • ››中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发展面临的挑...
  • ››我国金融制度创新模式的选择
  • ››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思考
  • ››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研究
  • ››金融霸权和发展中国家的防范
  • ››世界金融体系崩溃的历史进程(上)...
  • ››世界金融体系崩溃的历史进程(下)...
  • ››世界金融机构经营业务全球化与混业...
  • ››世界金融一体化对世界经济的积极影...
  • ››世界金融宏观一体化探析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