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金融研究 |
|
|||||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次序和渐进性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18:59:37 点击数:[] ![]() |
|||||
大的社会动荡、国民收入保持不断增长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改革的目标。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渐进方式,合乎逻辑地决定利率市场化的渐进性。 (二)相关的制度条件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亟待完善 成功的制度变迁并不容易,一般认为,只有当存在制度失衡,新制度安排的获利机会出现,且变迁的收益比费用更高,制度变迁才会发生,与此同时,任何制度变迁的过程都要从历史决定一种安排的变迁开始,然后才逐渐延伸到其他安排。然而不同社会的特定制度结构决定着不同的信息和交易费用,并不能保证一个制度失衡会引起向新均衡结构的立刻移动,制度变迁的过程本质上可能是逐渐演化的。 利率制度的变迁,需要相关的制度条件的成熟,就我国而言,制约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制度瓶颈主要是尚未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因为利率机制的运行最终必然要作用于微观经济主体。利率杠杆能否发挥作用,利率调控是否奏效,取决于金融企业能否对利益诱导的利率政策作出灵敏的反映,取决于企业投资是否具有较高的利率弹性。实践表明,唯有建立和完善包括金融企业在内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利率市场化才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因此,当前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应着重实施以下配套改革:一是加大中小企业民营化的进程,使其从根本上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机制;二是进一步转换大型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使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三是逐步推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从根本上触动商业银行产权和所有制问题,并把政策性贷款完全从商业银行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真正的商业化经营的市场主体。 (三)利率调整与利率放开磨合过程的延时性 利率机制改革从总体上来说,可归纳为“调”和“放”两道工序,调是利率水平的调整和利率结构的理顺,实施调整的主体是中央银行;放是利率管理体制的改革,即打破传统僵化的利率管理体制,撤销利率管制,让利率水平、结构在市场中由供求双方形成,中央银行只对利率进行监测、引导。调是利率市场化的基础,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放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质,只有对利率管理体制进行根本的改革,利率市场化才能真正实现。鉴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调”和“放”应相互结合,边调边放,有调有放,最后达到中央银行只掌握其基准利率,其余利率全面放开的利率市场化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社环,利率自由化——理论、实践与绩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岳忠宪,陈伟光,欠发达国家利率自由化比较与借鉴[J],金融研究,1997,(5), [3]岳忠宪,陈伟光,中国利率机制与市场化研究[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8, [4]课题组,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教训[J],中国金融,2002,(4),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