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金融研究 |
|
|||||
论国际汇率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及启示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18:58:31 点击数:[] ![]() |
|||||
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建立黄金总库,签订货币互换协定,一般贷款协定等。这些措施尽管使国际金融局势得到暂时缓解,但是引起美元危机的根本原因没有消除。因为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实质是其国力的相对下降,具有长期性,而以上措施却旨在共同提供资金,通过在外汇、黄金市场上的买卖来稳定汇率,只有短期效应。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力进一步下降。1971年8月,尼克松总统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按35美元1盎司的官价兑换各国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1973年初,第八次美元危机后,美元对黄金再度贬值,各国先后放弃“史密森协议”规定的新汇价,实行浮动汇率。至此,布霄顿森林体系彻底解体。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美元的连续下滑和汇率的剧烈波动引起国际社会新的不安,为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着手研究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问题。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召开会议,达成了关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牙头加协定”。该协定内容在同年4月通过的第二次“国际货币基金协议条款”修正案中得到肯定,并于1978年4月开始生效。 (三)牙买加协议下的浮动汇率制 牙买加协议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确立了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的地位,同时赋予了各会员国在汇率制度选择上的自由。在这一原则背景下,一般发达国家大多选择浮动汇率制度,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继续实行与某种货币或合成货币保持钉住汇率的制度。然而,在世界上主要国家货币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背景下,这种钉住汇率的安排已经有别于原先的钉住汇率制。一国货币绝不可能同时与所有相互之间汇率波动的主要货币都保持固定的比价,选择钉住其中任何一种主要货币,便意味着本币的汇率将对其他主要货币浮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称1973年以后的汇率制度为浮动汇率制度。但这个时期汇率并不是仅由市场供求力量决定的。由于许多国家中央银行不时地介入外汇市场买卖外汇以达到其政策目标,这种汇率制度实际上是一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牙买加协议下的汇率制度安排,顺应了世界经济动荡、多变和多极化发展的特点,因而在一定程区上促进了世界经济向前发展。 二、国际汇率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 作为国际货币制度的核心,国际汇率制度的变迁一方面受制于国际货币制度的变革;另一方面其变动又深深地影响着国际经济的交往与发展。从国际汇率制度的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在历史上是交替实施的,而影响汇率制度变迁的最重要的动因是战争和经济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国际金本位制下,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被稳定在黄金输送点的范围内。战争打破了这种汇率稳定机制,使战后数年内这些国家的货币汇率不再受黄金输送点的约束,而任意地波动。20世纪20年代中期曾一度恢复了汇率的稳定,实行金块、金汇兑本位制度。但随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稳定的汇率制度再次被浮动汇率所代替。二战后直到70年代初期,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的货币汇率几乎一直被固定在乎价的上下1%之内。可是1973年后,主要工业国家都实施了浮动汇率制度,牙买加协议的实施,使得各国有了选择汇率制度的自由,从。此主要国家货币汇率基本上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所决定。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汇率制度发展演变的直接动力在于世界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变化。 第二,在国际汇率制度演变过程中的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在如何安排汇率制度问题上的争论就一直没有间断过。从各个历史时期汇率制度的运行情况来看,在当时特定的经济和政治环境下,采用固定或浮动汇率制度,对一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经济政治条件的改变,原有的汇率制度暴露出其无法解决的各种矛盾,由此便引发了从国际汇率制度形成至今,就不断出现的有关如何选择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的争论。早期有关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争论焦点是,是否应当恢复金本位制度;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争论发展为如何促进国际合作、稳定国际经济秩序、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上来;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围绕着支持还是反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问题,形成了战后两个独立的派别:支持布雷顿森体系的固定汇率论和主张实行可变汇率体制的浮动汇率论。起初,双方论战的主题是汇率制度同国际收支、贸易流量的相互效应问题。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和了70年代初,由于西方国家陷入“滞胀”困境,论战的焦点开始转入汇率制度同国内充分就业、价格稳定以及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上来。此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什么样的货币体制下效应更大的问题也受到了普遍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范围内爆发的一系列金融危机,如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英国、墨西哥和俄罗斯的货币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2001年2月在土耳其发生的货币危机都与汇率制度的安排密切相关,进而人们对于汇率制度的讨论重点过渡到汇率制度的选择与防范国际投机力量的攻击。避免发生货币危机,保持该国经济、金融稳定,以及世界经济、金融的稳定关系上来。 第三,国际汇率制度从发展趋势上看,最终将走向浮动汇率制度。从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在金本位制度下,虽然浮动汇率也间或出现,但只不过是汇率制度演变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人们不断追求的仍是固定汇率制。即使是在国际货币制度已经过渡到纸币制度时,人们依然钟情于固定汇率制度,“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就是明证。但在国际货币制度已经发生根本变革的情况下,即在纸币制度下,由于纸币的价值无所依附,主要由纸币的供求状况决定,因而其价值总是处于频繁波动之中,由此所决定的国际汇率制度只能是浮动汇率制度,因此,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不长时间后的 1973年,国际汇率制度的安排终于倾向于浮动汇率制。由此可以看出浮动汇率制是纸币制度下的最终的必然选择。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从以上国际汇率制度的历史变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纸币制度下,汇率制度演变的最终趋势是浮动汇率制。 对于中国来讲,在汇率制度的选择上,从最终方向看,似乎并没有人怀疑会选择浮动汇率制,但在其资本账户开放之前却是不可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正如麦金农(Mckinnon)在最近一次关于中国金融政策的演讲中所指出的,浮动汇率制的前提是资本自由流动。“只要中国继续实行对证券投资国际流动的限制,市场就不可能决定汇率,只能由政府承担定价任务……(在政府控制短期资本流动时)完全浮动是不可能的,因为银行和私人金融机构不得自由持有外币敞口头寸。政府必须在外汇市场承担做市商角色,并决定汇率”。 经济学家米什金(Mishkin,1999)曾认为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在实施货币政策方面缺乏经验,所以最好通过固定汇率制将本国经济与另外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如美国经济)相联系。但是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完全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依赖于别国经济,显然是很不现实的选择,因为两国的经济不一定处于同一周期。因此,从长期看,中国还应选择实行浮动汇率制。这是因为,一个国家在安排汇率制度、管理资本市场和实施货币政策时会面临“三难选择”,即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固定汇率制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和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只有在资本管制的情形下才能实现;在资本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会完全失效;货币政策只有在浮动汇率制下才能生效。 如前所述,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前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