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实际,改变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中主体结构的非均衡状态,引入竞争机制,是改善信息偏差的重要方式。 3.2 套利者的投机性 由正反馈交易模型的分析来看因为知情的套利者的存在,使得噪音交易者的群体效应进一步推动价格偏离程度,形成价格泡沫,破坏了金融市场的稳定。这与之前一些研究说明理性投资者的知情套利行为对噪音交易者的行为偏差有抵消作用,并使价格趋向均衡不同,套利者的知情行为刺激了更多的噪音交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套利者出于投机的目的,没有根据市场基本面的准确估计,而是依靠对未来群体行为预期来行动的。所以这种投机活动造成的群体效应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波动。由此看来,对市场中的投机行为的监管和控制是不能掉以轻心的,一旦忽视,即使是知情的理性投资者的投机行为都可以带动噪音交易群体效应,甚至可能发展成为不可预计的金融动荡。 3.3 群体行为的效应放大性 在金融市场中包括个体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不是每个投资者主体都是严格理性的,因此普遍存在着一定的认知行为偏差,使得市场变得非有效性。然而当投资者进行投资预期和决策过程中趋向相似,就容易使得个体行为逐渐转变成群体行为,于是对市场价格的形成造成较大的影响。如果这种群体行为趋势是建立在正确预期基础上的,就有利于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倘若是错误的,则会使得均衡不稳定,价格发生偏离,造成市场价格的易变性和大幅度波动,对金融稳定发展不利。所以,针对现在我国金融深化改革过程,不应片面追求金融自由化的实现,而应在减少金融干预和金融抑制的同时,加强和健全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宏观金融监督和管理体系,防止金融市场受到负面冲击。 3.4 噪音交易者的存在 不可否认噪音交易在现实金融市场中的普遍存在。由于噪音交易者的认知行为偏差的作用,金融市场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未来趋势的未知性,如正反馈交易策略中的追风心理,从众行为中的跟随行为以及情绪传染机制等,因此噪音交易者的存在潜在地影响着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但是因为人的心理因素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我们不可能完全达到EMH的完全理性交易者的要求。我们可以通过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分析行为偏差的类型及对价格波动的影响程度,努力在实际投资活动尽量避免发生非理性的交易行为,或者采取正确的投资策略来消减非理性行为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还应该重视对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知识教育及培训,提高投资者的整体素质,培养其理性投资理念,减少其投资行为中的认知偏差的出现。此外,从正反馈交易策略模型可知,噪音交易者的存在促成了价格泡沫,一旦泡沫破裂,最终遭受损失的还是噪音交易者自身,所以为了防止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往往需要政府部门制定和采取必要的金融制度和措施。 参考文献 1 饶育蕾,刘达锋.行为金融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5) 2 杨大楷,杜新乐,肖烨等.资产定价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3) 3 单树峰.行为金融理论中的投资者行为[J].国际金融研究,2004(3) 4 李心丹.行为金融理论:研究体系及展望[J].金融研究,2005(1) 5 王擎. 再析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J]. 金融研究,2004(5) 6 段进东,陈海明. 我国新股发行定价的信息效率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4(2)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