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地方战略
   青藏高原产业发展前景探讨      ★★★ 【字体: 】  
青藏高原产业发展前景探讨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45:43   点击数:[]    

了高原粮食生产和消费结构的不对称。如西藏自治区城镇所需消费的粮食品种和数量,在自治区及整个高原也无法得到满足,需要大量从内地调入。此外,因高原地域广阔,农牧区之间交通和信息往来不畅,致使粮食的交易渠道也不十分畅通,部分农区的青稞大量在农户家中积压。
1.4 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青藏高原的现代交通运输业开始在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的全力支持下才逐步形成和得到发展。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以公路、航空、铁路、管道运输和通讯为主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以水力发电为主的能源开发已初步满足高原的需求。尤其是近20年来,以光纤、光缆和移动通讯设施建设为主体的现代通讯业获得巨大发展。但在总体发展水平上,高原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仍然比较落后,城镇体系尚未形成。如高原的公路等级较低,等外级公路仍占1/3左右,铁路只开通和运营了青藏线西宁—格尔木段,航空运输只有西宁、格尔木、拉萨贡嘎、昌都邦达等航站和少数航线等等。
1.5 社会进步得到历史性的发展,但仍然有待提升
自50年代中后期的区域内民主改革以来,国家为促进青藏高原居民的观念转变与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在尊重民族习惯、风俗的基础上,从人、财、物各个方面进行了持续性的投入,致力于教育、科技、民族文化、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广播电视等诸多方面的投入,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与进步。但由于历史性的落后形态、人类生存自然环境较差、深居内陆、地广人稀等因素影响,高原的社会发育程度不高,如区域文盲率平均水平仍高达30%以上,科技研发能力弱,人才资源短缺等[7]。
2 产业发展的内部条件
2.1 位置偏远,自然条件复杂,但自然资源丰富
青藏高原深居内陆,地域广袤,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因高原隆升,构成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人居自然环境较差,人口容量有限;但高原是我国自然资源丰度最高的地域,拥有丰富的土地、水能、矿产、森林、旅游资源,如高原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和可开发量均占全国1/3以上,铬、钾、镁、钠、锂、铜、铅、锌、硼、石棉、碘等矿产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水能、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各类能源资源齐全[6],且在空间上较为集中分布在河湟谷地、藏南谷地、“聚宝盆”柴达木盆地、“万宝山”祁连山、西南林区和多金属成矿带川滇藏接壤地区,组合性好,有利于大规模开发利用。此外,河湟谷地、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及川滇藏接壤地区还是高原人口的主要聚居区[7、8]。
2.2 人口稀少,以藏民族为主,人才短缺
1998年,高原总人口达到1022×10[4]人,人口密度4人/km[2],是以藏民族为主的多民族集聚区,藏族人口占近50.0%,还包括汉、蒙、珞巴、门巴、羌、回、纳西、怒、土、撒拉等民族。从人口年龄构成看,年轻化趋势较强,主要与高原少数民族人口的快速增长相关;从受教育程度看,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如整个高原文盲率仍高达30%以上(西藏超过40%);从空间分布看,乡村人口比重近80.0%;从就业结构看,高原70.0%的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6、7]。总之,高原目前人口素质较低,人才短缺,依靠高原内部难以使高原走向现代化。
2.3 经济基础较弱,自我发展能力低
高原已有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基础仍较弱,经济效益差。长期以来,国家及部分发达省市区为高原发展给予了巨大的人、财、物支持。目前,仅中央每年给西藏自治区的财政补贴就达到了40×10[8]元以上(估计中央及相关省区给予整个高原的财政转移支付超过70×10[8]元,再考虑到其他省区的项目援助和支持,每年的规模在80~90×10[8]元)。加之高原自身人才缺乏,依靠高原自身实现积累发展,显然是不现实的。
3 产业发展前景与主要产业发展
3.1 发展前景
进入新世纪之际,随着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青藏高原产业规模性持续扩张带来了新的机遇。可以认为,新世纪的青藏高原将会加快工业化进程,经济将会获得持续较快增长。但是,高原的工业化与持续增长在空间上是有重点的,在产业上是有所选择的,如藏南谷地就不应发展具有对环境负效应大的重化工业及相关加工业。
青藏高原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应当是:继续在中央和相关省市区的支持下,立足资源优势,确立重点区域,加快基础产业的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优势产业,建立和形成具有全国意义的优势资源综合开发基地,实现整个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3.2 建立大农业生产体系
高原需要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分异与立体组合特性,发挥组合、光热与生物资源优势,形成不同地域的大农业生产产业体系。在空间上,重点是河谷农区和农牧交错地区。
因高原耕地资源有限,单一粮食种植业的生产潜力不大,在高原内部继续追求种植业概念的“粮食”自给目标较难实现。因此,大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必须从市场需求出发,根据各地域条件,实现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紧密结合,建立可持续的“大粮食”生产—消费结构。
“大粮食”生产—消费结构就是要改变现有单一“粮食”的概念,建立“食物源”与“食物链”的概念,发挥高原的光热和广袤草原,以及立体组合资源优势,在稳定现有耕地面积基础上,培育和开发饲料粮,调整种植业结构,减少农区青稞种植,转向饲料粮和高原经济作物的发展,推动舍饲畜牧业增长。
进行制度创新,帮助农牧民转变传统的“财富”观念与畜牧业生产方式,建设商品化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全面提高牲畜出栏率和畜产品商品率,扩大畜牧生产的产业化规模,是今后高原畜牧业和大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东部川滇藏接壤地区的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一体化发展是该区域大农业产业体系的重点,育林为主的林业生产结构建立和林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用材林、核桃、板栗、生漆、花椒、香料等林木、干杂果类生产基地建设是该区大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3.3 建立各具特色的能源、矿产资源开发生产基地
高原能矿资源丰富,相对集中且组合性强,具有较好的可开发性。新中国建立以来,高原部分能矿资源已经得以开发利用,如柴达木盆地的油气、钾盐、铅锌矿,藏南谷地罗布莎铬铁矿等。
从我国能矿资源空间分布与生产格局分析,在新世纪前期(2030年以前),高原能矿资源开发有望形成:①川滇藏接壤地区成为以铜、铅、锌、锂、金等金属和水能资源为主的电力—金属采选—冶炼为主的原材料和水电能源生产基地;②柴达木盆地成为全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开采和石化加工业、盐化工工业生产基地;③河湟谷地成为以钢和钢材、有色金属冶炼、机电设备制造、建材和藏东北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高原综合工业生产基地;④藏南谷地成为全国重要的铬铁矿、湖盐采选生产基地和藏南农牧副产品加工工业生产基地。
3.4 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步伐,全力将旅游业培育成为高原新的支柱产业
青藏高原以特定的地理区位,由雪峰、冰川、高山、湖泊、温泉、森林、草原、化石、野生动植物等地貌、地势、生物构筑的自然景观,以深厚民族历史与特色文化的寺庙、民居、民俗,节庆、桥梁、古文化遗址等组成的人文景观,组合成多姿多彩、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如著名的九寨沟、黄龙寺、塔尔寺、圣城拉萨等已经得到较好开发利用,并取得显著绩效。更多的如日月山、青海湖、神奇珠峰、雅江大拐弯、阿里圣山圣湖、古格王国遗址、贡嘎大雪山、海子山风光、香格里拉风情等,仍有待全面的开发利用。从发展趋势看,旅游业有望成为高原新世纪最具增长潜力的支柱产业。
3.5 加快基础设施与中心城镇建设步伐
在国家的全力支持下,高原需要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产业和高原城镇的发展。在21世纪前期,青藏高原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发展在以下几方面应有较大突破:①河湟谷地水电梯级开发基本完成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试论黑龙江省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参与问题

  • 下一篇文章:《破解“三农”问题和发展农村经济》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青藏高原产业发展前景探讨”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青藏高原产业发展前景探讨”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本质...
  • ››温州模式与温州人的个性
  • ››开放型经济的结构性转变
  • ››经济发展在于创新
  • ››粤商与广东的航运业近代化:1842--...
  • ››王树楠与近代中国西部开发
  • ››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本节约:不同行业...
  • ››试论黑龙江省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参与...
  •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
  • ››西部大开发,利益导向和法制准备是...
  • ››青藏高原产业发展前景探讨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