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进一步实现和不断升值的过程。在其他条件相近的情况下,一个更加尊重个人价值、鼓励个人发展的地区和组织,比其他地区和组织有着更大的人才吸引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现,人的需求有高低不同的层次,作为高层次的优秀人才,他们的优势需要或主导需要显然不是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而是属于高层次的“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著名教育家潘光旦教授认为,“自由是生命的最大目的。”有关调研资料分析表明,许多单位的人才流失主要是由于组织内部僵化的管理体制、粗暴的管理作风和人才缺乏发展空间所致,工资待遇并不是主要原因。所以,西部地区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问题上,应致力于为人才重点营造一个民主、自由、宽松、和谐的“以人为本”的体制环境,提供人才价值实现的工作条件。如果没有发展的环境,充足的金钱和丰厚的物质条件对人才的发展只会产生副作用。所以,留住人才的关键是要给人才提供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
3、转变观念,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应着力于留智,而不是留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人才竞争,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竞争地位是不平等的。目前,要求西部艰苦地区用高薪、优厚待遇留住人才是不现实的。但是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能源充足,劳动力价格低廉,开发前景乐观,可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抱负、发挥才干的舞台。对此,西部地区可不必拘泥于非要留住人才本人,而是应着重于留智,应大力推进人才制度的创新,实现优势资源与优势智力的有效结合。因为留智,可以打破行政隶属关系、户籍管理制度、不同所有制关系对人才的束缚,实现人才与资源等生产资料的跨地区、跨企业、跨所有制的优化组合,既有利于发展西部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实现人才知识商品和技术商品的价值。所以,留智是西部地区解决人才短缺的一条有效途径。对此,在对待人才的工作中,应注重短期服务,不求所在,但求所用。
4、采取积极策略,以主动流动代替被动流失。流动是有序的,流失是无序的。流动从整体上看:有利于整个社会更加合理地使用人才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整个社会重视人才;有利于单位人才的优胜劣汰。而流失只会导致无效率。针对现有人才流失状况,西部地区应采取积极主动策略,以主到有序流动代替被动无序流失。主要是:一是要加强区内人才的合理交流,解决地区内的职业错位问题。如有些高水平的工程师进了政府机关,一些优秀的自然科学工程人员却从事一些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这些职业错位现象,表面上没有造成人才流失,但从深层次看,这也是一种人才浪费,其损失也是巨大的。再如,区内有些人才,由于各种硬件所限,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这时,区内有关部门应积极想办法,通过区内交流,以实现人才与资源等的有效结合,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人才流失。二是应加强区内人才与区外人才的有效交流,应实行“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互相学习,互相提高。三是应推进西部人才走向国际市场。推进人才有序流动,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滞后性投资。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家词典》中收录的877名科学家,其中有662名过去曾在海外学习和工作过,占总数的77.5%。这虽然不能说明人才流失的回归率情况,但也说明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我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人才外流,也是一种隐性的风险投资,应当看到其有利的一面,这里关键是要尽可能做到合理有序,而不是盲目无序,政府应将其风险控制到最低点。
5、创新教育体制,大力发展各种层次教育,增加人才存量,以便及时补充人才流失所造成的空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西部要发展,教育至关重要。教育的发展可为西部地区源源不断的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可及时缓解人才流失所造成的压力。但据研究,目前西部地区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和劳动力素质的总体水平都要低于东部地区。1998年西部地区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所占比例为24.99%,而同期的全国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所占比例为15.78%。另外,在西部地区的就业人口中,接受就业训练的人口比例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育资金普遍投入少,有些地区甚至不能维持正常的教学需要,不同班级在同一个教室上课是常见的现象;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普及率亟待提高;教师数量不足,素质偏低,且大量外流,教学质量下降。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应加大教育体制创新的力度。西部地区应建立和完善支撑教育发展的制度体系:一是资金保障制度。各级政府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应专项储存,专款专用,同时还应广泛募集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鼓励兴办教育实体。二是组织保障制度。应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在政治上、经济上对教师实行各种优惠政策,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立足西部,改革高等教育体制。从西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西移的总体要求出发,要进行卓有成效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的改革,实现教育发展的适量超前。四是要大力发展成人技术教育。西部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十分薄弱,应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和制度投入,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6、尽快制定和完善西部有关人才问题的法律和法规,尽快走向人才管理的法治化。首先要制定和完善有关人才培养的法规。其次,要制定和完善保护人才合理收益的法规,以保护人才的正当收益不受侵犯。第三,应制定和完善人才合理流动的法律法规,应明确规定人才流动的有关条件,应确保国家、用人单位、人才等各方面利益的合理实现。第四,应制定和完善人才合理使用的有关法律法规。伯乐相马式的选用人才方法,由于随意性很大,且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不宜大力提倡。应制定和完善人才选拔录用法规,通过法律法规来选拔人才,应改“以人选人”为“以法选人”、“以规则选人”。 参考资料
1、陈宝生:落后地区人才战略初探,《“五个一工程”入选文集》,学习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 2、胡鞍钢:《西部开发新方略》,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 3、马杰、刘武:“人才流失”是一种隐性投资,《中国人才》2003年第2期。 4、郝文明:西部大开发必须加大人才战略的实施力度,《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年第4期。 5、张呈琮、郑连保:人才立法问题初探,《人才开发》2003年第1期。 6、曹诗图、段波:人才资源的生态开发,《人才开发》2003年第1期。 7、李建钟:美国的人才汇集机制,《中国人才》2003年第2期。 8、方立:《中国西部现代化发展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