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抢抓市场机遇,又可补充区域空白。与此同时,还应通过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积累资本,适时加速小城镇建设步伐。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未来包头境内跨市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侧重这样四个单元,包括稀土高新区、核心工业城区、矿区和农业旗县区,四大经济区在产业领域中则各有进退、各有侧重,并极力营造区域之间产业发展上的协调与互补效应。 1、稀土高新区 该产业经济区域在地理上主要位于青昆两区之间,域内经济发展上宜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特征。该产业经济区突出高新技术特征,目的在于通过扮演我市未来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领衔”角色,培育未来产业优势,并依此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众所周知,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未来区域经济竞争的核心,也是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区域集群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发挥区域内科技投入持续增长的有利条件,加强区域内人力资源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力支撑的作用,促进各级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的政策导向和扶持功能的实现,激发社会民间资本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入强度,从而确保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增长。需要我市在支持北京成为中国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的前提下,明确该区域的未来产业定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充分体现高新化特色,即今后产业进军的主要方向是高新技术领域(包括高效农业),积极发挥区域内的土地、厂房、资金、人才等资源优势,全力改善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争取尽快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基地。可以通过规范、促进本区域市场的发展,加速科技转化的进程。 2、昆都仑区、青山区和东河区为主的核心工业城区 区域内有钢铁、稀土、冶金、化工工业等较为发达工业部门、科学技术先进、文化教育兴旺、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社会旅游业基础条件较好。区内拥有中央、内蒙古、市属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商贸发达,区属商业网点和集贸市场星罗棋布,各类服务设施齐全。改革开放以来,已形成了以机械、冶金、稀土、建材、电子、化工、服装、食品等门类为主的工业体系。产业上主要突出重化工工业特征。该产业经济区突出这种特征,目的在于在巩固中不断壮大发展包头市的传统产业,使包头继续在这些产业领域保持特色,培育包头市未来20年中保证GDP相对稳定增长的产业源(该区年GDP合计约占全市年GDP总量的50%),并通过财政手段弥补其他地区他类产业发展预期中的市场抗风险能力(该区域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约占全市地方财政预算内总收入的46%)及其他地区经济社会风险应变能力。通过实施名牌产品战略稳定既有产业市场规模的基础上着重组建重化工的下游产业群,以丰富本区域内的产业构成、扩大本区域的产业规模。本区域应该发展成为中央、内蒙、市属企业有机结合,相互依存的新兴工业区。 3、石拐区和白云鄂博矿区 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是工业生产的主要原料基地,对包头市和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已初步形成了矿业和建材业体系。两个矿区英已建成工业原料、燃料供应基地为主,相应发展自身服务的工、农、牧、商、交配套体系。 4、九原区、土默特右旗、固阳县和达茂旗(全称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四个农业旗县区,地域辽阔,人文环境独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地上地下资源十分丰富,自农牧业发展迅速,是自治区的重要商品粮基地,也是包头市重要的蔬菜副食品生产基地和矿产资源基地。目前本已形成以农畜产品、矿产、旅游三大支柱行业。产业上突出旅游和自然农业特征。该区域作为未来我市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边缘区”,应当完全立足于这些历史和天然的资源优势,自力更生地寻求和培育相关产业增长点,特别是通过扩大龙头型地区特色农业经济规模,加速农产品特种特养与精深加工一体化进程,通过持续嫁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把本区域逐步培育成为全市、全国特有的“绿色农业产业带”,一旦这一格局得以形成,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赢得越来越多的真正特色化的市场竞争优势。如果再加上特色旅游文章的做大效应,该区就必定能够在未来20年中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繁荣的经济区域。在今后具体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注意掌握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争取市的大力支持的同时,积极采取“避重就轻”的战术,逐步积累生态旅游优势。本区域今后应逐步建成为城镇服务的副食品基地,粮食基地和轻工业原料基地。 结语 包头市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包头现已成为拥有冶金、稀土、重型汽车、机械制造、能源、化工、轻纺、绿色食品加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重要工业基地。目前经济总量占自治区的四分之一强。2002年至2004年的三年间,包头市累计创造了1400多亿元的经济总量,相当于“八五”、“九五”两个时期的总和。社会经济实力大幅越升,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创造了了令人瞩目的“包头模式”。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7.4%,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08元,年均增速达25.1%,农牧民人均收入达4136元,年均增速达18.8%,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具体数据见表四,2004年的数据暂缺)
表四:包头市历年主要经济和社会指标及在全自治区比重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数额 占自治区比重% 数额 占自治区比重% 数额 占自治区比重% 总人口(万人) 206.16 8.7 208.02 8.7 238.13 10.0 生产总值(亿元) 248.57 16.1 333.02 19.2 450.19 21.5 农业总产值(亿元) 18.68 5.2 22.47 6.0 23.74 5.6 工业总产值(亿元) 131.99 23.2 153.01 26.8 203.60 28.8 财政收入(亿元) 28.40 16.9 35.34 17.6 50.24 19.5 财政支出(亿元) 24.52 7.3 31.28 7.6 49.70 10.6 粮食总产量(万吨) 42.87 3.5 54.64 3.9 66.10 4.9 油料总产量(万吨) 6.66 8.3 7.63 7.0 6.34 6.2 猪牛羊肉类总产量(万吨) 4.75 3.5 5.24 4.1 4.94 3.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65.24 13.1 109.47 15.3 237.9 19.7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 98.59 18.3 113.30 18.7 139.30 19.2 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万人) 1.69 17.0 2.19 18.1 2.82 17.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5883 6980 9216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亿元) 174.86 17.7 199.98 17.6 243.46 18.0
“十一五”时期是包头建设经济强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包头市应立足于组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实施一批大规模、高起点的工业项目。这将有助于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从而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争取在全区乃至我国中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把包头建成我国中西部地区较有影响的经济强市。 参考文献: ①邢云:《中共包头市九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②《包头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04年。 ③《包头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包头日报》,3月20日第3版。 ④《包头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纲要》,包头市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1990年6月。 ⑤宁文斌:《聚集规模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包头日报》2月18日第三版。 ⑥《经济日报》,2005年1月——5月。 ⑦《内蒙古日报》2005年1月——5月。 ⑧史忠良等编撰:《经济发展战略与布局》,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10月。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