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支配收入,则2002-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1417元、12456元、13590元、14826元和16176元。 按照1992-2001年全省城镇居民各项消费支出,建立需求函数模型,并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外生变量,可预测2002-2006年的各项消费支出(如食品支出=0.231Y+756.52,依此类推)及其年均增长率如表7。 表7 2002-2006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各项消费支出预测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年均增幅(%) 食品 3394 3634 3896 4181 4493 7.64 衣着 738 783 832 885 943 5.89 设备用品及服务 963 1049 1143 1246 1358 6.57 医疗保健 616 690 770 858 954 10.19 交通通讯 726 807 896 992 1097 8.06 娱乐文教 1130 1250 1382 1525 1682 7.91 居住 786 865 951 1045 1147 7.97 杂项商品及服务 448 490 535 584 638 5.72 总计 8801 9568 10405 11316 12312 7.56 不难发现,未来五年浙江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将随收入的增加而继续增长,但年均增幅低于收入的年均增幅,表明进一步激活消费需求仍将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为此,应选择以下积极对策,来进一步扩大和引导消费: 1、改善社会预期,优化消费环境。前提当然是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充分就业,努力保持全省GDP两位数的年增长率,从而总体上提高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因为收入增长是消费增长的前提,收入增长缓慢必然制约消费的增长及其结构的转换。同时,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如失业保障、医疗保险等,消除人们“有钱不敢花”的忧虑,以使城镇居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预期与乐观的消费心理,从而降低过高的储蓄率,刺激有效消费需求的增长。消费环境对鼓励、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进一步注重环保意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来培育有利于消费的生态与自然环境;进一步改善消费的社会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使消费者放心消费、乐于消费;进一步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高消费者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进一步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围,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针对不同群体,分层促进消费。前述分析表明,浙江城镇居民的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消费差异,其消费支出的金额随收入等级的提高而增加,而消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则随收入等级的提高而减少。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两方面后果:一是低收入群体有很强的消费需求但购买力不足;二是高收入群体基本消费需求已经实现,购买力大量以储蓄和金融资产的形式沉淀下来。因此,应当有针对性地:(1)引导高收入群体进一步提升消费层次。这一群体有很强的购买力和消费潜力,目前的关键是要引导他们丰富消费内容,提升消费品位。特别应鼓励开发适合这一群体高层次消费需求项目,并促进他们将消费重心更多地转向文化、教育和旅游等方面。(2)引导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扩大消费规模。对这一群体,关键是要增加其对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信心,并引导一部分中上收入者购房买车,引导一部分中等收入者扩大文化娱乐消费,引导一部分中下收入者加快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及更新换代。(3)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这部分群体的消费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边际消费倾向较强,收入的增长将迅速转化为消费的增加,效用可观。应尽快强化收入调控机制,规范城镇居民收入渠道,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申报、征收和管理,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并通过转移支付来改善最低收入群体的生活。 3、改善消费结构,实现供求平衡。消费结构的合理化对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消费结构通过它所构建出来的需求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产业结构的变化。换言之,消费结构的合理化,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促进消费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因此,应引导人们自觉提高精神文化的消费比重,加大消费中的文化科技含量,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合理引导消费需求,把消费需求引向国家鼓励发展的消费热点和领域,引向能启动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领域;注重提高消费主体的素质,促进消费质量的提高和消费文化的提升。 从消费市场的供求关系看,目前主要的问题不在于总量而在于结构,即供求结构不平衡。因此,实现消费市场的供求平衡:一要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同时发展消费信贷,变潜在需求为即期需求。二要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的供给,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需求结构变化不断提高高档消费品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同时,根据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需求结构变化不同步的特点,丰富各种档次的商品和服务,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三要开拓新的消费领域,除了一般消费品市场之外,还应不断拓展新的消费领域与新的消费市场。 4、引导消费方向,培育消费亮点。前述需求收入弹性分析表明,全省城镇居民在文化、教育、保健、旅游等方面的支出增长是较快的。因此,应大力发展各类服务业,特别加快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满足人们不断演进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目前特别应加大对以下消费亮点的培育力度:一是假日旅游消费;二是住房消费及其带动的住房装饰、装修、家具、家电等消费;三是通信及电子产品的消费;四是城镇居民的汽车消费。要充分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导向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通过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从而进一步开拓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形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互动。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培育、引导消费热点。要发展支柱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加强宏观调控力度,使消费热点的形成与支柱产业的发展相衔接,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市场调查。及时掌握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强供给与消费需求的适应性。 5、发展消费信贷,增强消费信用。消费信用与生产信用不对称,既影响了消费结构升级,也影响到生产规模扩大和产业结构升级。尽快建立一套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的消费信贷制度,逐步增加消费贷款总量,扩大消费信贷的范围,调整消费信贷结构,简化消费信贷手续,延长分期付款的期限,对刺激全省城镇居民的消费具有重要作用。在市场需求约束强化的条件下,消费者持币观望将严重影响产业的发展,而信用消费则可以激活相关产业,进而拉动经济上升。发展信用消费,可使购买高价值商品有提前实现的可能,有助于解决普遍存在的“购上不足,购下有余”的消费断层问题,使有稳定收入、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居民可通过分期付款而提前实现消费。因此,要积极宣传消费信贷的优越性,使居民了解融资不仅是生产经营的工具,也是改善消费水平、提前拥有住房、汽车等消费品的有力工具。 6、探索流通业态,创新经营组织 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一系列新的流通业态,正在迅速崛起并成为抢占竞争制高点和刺激消费的重要因素。国际分销商的纷至沓来,也给浙江商界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模式。目前,全省推进流通业现代化已有良好开端,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因此,必须对竞争的格局保持清醒认识,务必把推进流通业现代化作为当务之急,出台政策、积极引导、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对专业市场要进行电子信息、现代企业制度等现代化改造,整合资源,提升档次;对已有的外资商业连锁企业,要为它们提供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对中国轻纺城的“全球纺织网”和中国化工网、中国塑料网、百家电子商务网等,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扶持它们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 参考文献: [1]李子奈编著:《计量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浙江省统计局:《2001浙江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 [3]管哲晖:《未来5年浙江城镇居民收入递增5%》,浙江日报,2001年3月14日。 [4]浙江省统计局:《新浙江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 [5]马庆国著:《管理统计、获取数据、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