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销售受到影响。因而他们宁愿通过少得可怜的信息去生产经营,也不愿与别人共享信息,扩大自己的信息面。这种小农意识的存在使农民手中本来不多的信息显得更加的支离破碎,加剧了农民信息不对称的地位,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 农民文化程度低,获取现代信息的能力差。在问访的农户中,文盲占15.7%,小学文化占41.7%,初中文化占33.3%,高中文化占7.8%,大专以上的只有2%。可见,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随学历的升高人数逐渐减少,而小学以下特别是文盲半文盲人口则随学历的降低而逐渐增高。农民文化程度低直接导致农民缺乏及时全面获取信息的能力。他们听不懂广播,看不懂报纸、书刊,更别说上网逛逛了。在问访中,有68.2%的农民不识字,无法阅读粮食种植方面的书籍。即使有的参加了农技培训,也大都听不懂讲课,无法与自己的生产联系起来。通过问访我们也发现,农民的文化程度不同使农民在生产中的表现也不一样。有高中文化的农民大都种菜,而且会应用温室大棚技术,对相关政策的了解也相对清楚;而没读书的农户大都一成不变的种苞米,靠天吃饭,甚至将种地称为“押宝”,无法掌控自己的生产。另外,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也使他们没有勇气走出去,害怕上当受骗,无法了解外面的世界,信息闭塞也就在所难免了。 农民收入少,难以支付高成本的信息费用。获取信息是需要成本的,而且越发达的信息获取途径所需要的信息成本越大。而对于农户来说,生产规模小,产量少,每年所收入的钱,用来供养子女念书尚且不够,更别说让他们拿出钱来支付方方面面的信息费用了。问访中一位妇女表示自家因为月租费的缘故至今仍没有安电话,村里还有许多像她一样的农户,安装闭路电视的更是少之又少。市郊的农村尚且如此,更何况偏远地区的农民呢?而且农村的许多服务费比城市高很多,乡村话费往往是城市的2—3倍。移动的数字农业信息服务,对于普通农户来讲更是可望而不可及了。再说上网,农村附近基本没有网吧,如果农民要上网,只能坐车去镇上,甚至县里,上网费加路费起码得7、8元钱。而农民如果要自己在家上网的话,首先电脑购置不起,对于年收入只有4000—5000元的农户来讲,让他们去买五千多元的电脑无异于天方夜谭。即使买得起电脑,在家用电话线上网,按市话0.3元/分算,一小时也得十几元的上网成本,这对于农户来说是很难承担的。另一方面,农村交通的不便利也限制了农民走出去获取信息。尤其是春运期间,票价的上涨更增加了农民的外出成本,降低了农民了解外部世界的可能性。 2.作为信息供给方的政府和社会为农民提供的信息有限,信息供给不足。 面向农民的媒体、栏目依旧很少,虽然现在吉林省已经形成 了“一网、一台、一报、一刊、一校”的“五个一”信息发布窗口,但仍然很难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问访中,农民反映对他们有帮助的电视栏目很少,虽然吉林乡村频道是为农民开的,但其大多数的节目是没有针对性的,尤其是电视剧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而且在发布农业信息方面,电视台和广播等都具有“普遍性”,有的农民反映,电视上说的信息并不是不好,但对他们是毫无用处的。比如,电视广播宣传种人参、养鹿等价钱好、收入多,但对于世代种苞米的农民来说,一没技术二没资金,也只能是听听罢了。另外纸质传媒的报刊杂志书籍虽然很多,但大都很书面化,专业性很强,没有针对农民特点编写、贴近农民需要的小册子。而且现在书价一直上涨,对于农民来说,去花高价买来本自己看不太懂的书,是十分不实际的。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和书店大都设在城市里,距农民很远,这也增加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成本。 政府在科技信息宣传方面力度不够,一方面没有充分发挥传统信息传播渠道的作用。在调查问访的几个村中,农民大都反映很少有科技宣传队下乡。在信息获取途径方面,问访的农户中没有一人是通过集市的宣传单获取的。在遇到技术困难时,农村科技站也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农民更愿意去问农产品销售点的人员和亲朋好友。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如大喇叭、科技明白纸、技术队等仍是目前农村信息传播的有效途径。政府对此的不重视,使本来就没有能力应用现代技术的农民获取的信息面儿更加狭窄。另一方面政府受资金的限制,在农业信息化的现代设备方面投资不够。农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农业信息系统并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这就使许多政府官员不愿投资于此,而把大多数的投资用于那些短期见效,收益快的项目,来塑造自己的“政绩工程”。没有足够资金的支持,完善的农业信息系统是很难建立的。 政府缺乏基层技术人才,在信息的整理发布方面缺乏实用性。在问访过程中,有位农民反映即使把电脑通到了村里,村里也找不出一人会使用。那些村干部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平时只负责发放通知,收取农业税费等在农业信息方面基本不管。另外,在县级及其以上的政府中缺乏既懂技术又懂农业的“两栖人才”,所以传递出的信息很多都缺乏实用性,与农民的实际离得太远,造成了信息流与物质流相分离的现象。 3.从信息化市场的大环境看,农业自身产业化程度低形不成对农业信息化的正常需求。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是互相依赖的。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市场信息的需求也会相应的扩大。但规模小,自给自足为主导时,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要求。目前吉林省许多农村仍以分块抓阄的方式来分地,问访的农户中人均耕地大都不到1亩,这种小规模经营形不成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刺激,因而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也就缺少了前进的动力。 三.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及对策分析 (一)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方向 吉林省从总体上来看,农业工业的发展相当,农业稍落后于工业。目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开展的如火如荼,我们面临着农业信息化和工业现代化的双重任务。吉林省的农业信息化应充分利用信息化和现代化叠加时期的“叠加效应”,运用现代信息和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吉林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在农业生产、销售、分配、消费各方面基本实行计算机管理,实现网络信息化;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基本实现现代化;培养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懂农业又懂经济的人才队伍;逐步建立以全国互联网和国家农业数据库为依托,联系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农业信息网。 要达到以上目标,就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铺路” 即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起完善的网络系统,大到省市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小到农村电话电视的普及。这条路要一通到底,直通农户家门口,使农户能感受到信息高速公路带来的好处。 (2)“通车备货” 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并不只是设备信息化,也不是口头信息化,没车可跑的路是一条毫无用处的路。只有整合了大量的有用信息,扩大了信息资源,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加大软件开发力度,使信息化路上“车来车往”,才能真正发挥信息化的作用。 (3)培养队伍。有了车和路, 就需要有会驾车的人。这就需要一支素质较高的技术队伍在信息收集、整理、发布以及软件开发方面发挥作用。同时也要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使之能为自己开车。 (二)具体的对策分析 1.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中,政府起主导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失灵的领域一般是政府发挥作用或履行职责的领域。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长,受益面广的工程。其提供的信息都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性质,这就决定了政府必须要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并充分发挥支持和引导作用。 农业政策是典型的公共物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