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内涵及实质 国内机构和学者对地区竞争力的定义大多数都脱胎于国家竞争力的内涵。从理论上理解,国家和地区都是一个不同行政管理层次的地域概念,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国家竞争力内涵的研究来确定地区竞争力的内涵,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现有研究资料分析,主要有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种观点主要强调地区资源配置能力。王秉安教授(2000)认为:区域经济竞争力是指一个区域(省、市、县或其他)在大区域中与同一类型区域争夺市场和资源的能力,或者说是一个区域在大区域中相对于其他同类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中国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认为县域经济竞争力是县域单位进行资源配置来获取竞争优势的能力。⑩ 另一种观点主要强调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河北经贸大学李宝新(2001) 认为:地区竞争力是一个地区在政治、经济、社会基础建设、环境、科技等各个领域所能达到的先进程度的综合反映。国家统计局严于龙(1998)认为地区经济竞争力是一个地区(省、区、直辖市)国民经济在国内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的强弱程度。费洪平(1998)认为地区竞争力主要强调一地区在国内外贸易、金融、投资中的地位,强调一地区所提供的基础设施,所达到的科技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政府行为和对策干预等因素,为国际资本流动创造的条件. 第三种观点主要强调地区培育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能力。阳国新(1995)认为区域竞争力是指各经济区域所提供的商品在某一特定区域市场中占领的市场份额。王国辉(2001)和赵修卫(2001)则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研究区域竞争力。王国辉认为:地区竞争力是指“地区在内部软、硬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优于且不易被其他地区模仿的,能够给区内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并形成地区经济特色,不断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独特综合能力”。赵修卫教授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优势表现,是指区域所特有的,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中,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且不易被其他地区所模仿或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本文认为,参照上述关于竞争力的定义,地区竞争力应该定义为某个特定地区在国际国内经济竞争中优于其他地区所具有的生存和发展并由此获取收益的能力。而地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是以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为基础,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因素是地区资源配置能力和营造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能力。由于中国的地方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级行政组织,不仅要成为推动先进社会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更应该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因此,地区在竞争中获取的收益不仅体现为伴随着地区财政稳定增长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还应该体现在群众的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环境日益改善。因此,地区竞争力也可以表述为一个特定地区在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中具有相对于其他地区更能优化资源配置,营造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因而,地区竞争的实质也是比较生产力的竞争,地区竞争力的实质也是比较生产力。 三、地区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 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有的学者认为,对“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或“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 的提法本身就含糊不清,在国家层次上谈论“国际竞争力”没有意义。其理由有二:一是国家的主要经济目标是为其人民创造较高且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而能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取决于含义不清的“(国家)竞争力”,而取决于一国利用各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或生产率。二是任何国家不可能在所有产业都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任何国家都只能在某个或几个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另外一些产业上却缺乏国际竞争力。在国家的层次上,唯一有意义的竞争力概念是指国家生产力。研究哪个“国家具有国际竞争力”,重点应该研究:“为什么特定的国家会成为特定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的母国生产基地?”因此,在产品、企业、产业的层次上研究国际竞争力,不仅研究的内涵、对象更加明确又比较容易理解,而且对实际工作更有指导意义。⑾有的学者则认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利益主体是多层次的,可以是国家、地区,也可以是产业和企业。国家(地区)虽然不直接提供某种竞争客体(产品或服务等)参与国际竞争,但一个国家(地区)所拥有的总体经济实力、政府管理体制、配套基础设施、外部经济秩序、综合经济资源等,则是该国(地区)产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企业或产业构成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而国家(地区)则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外部保证和前提。因此,“研究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是有意义的 ,只是间接一些”。⑿ 从理论上讲,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国内外许多机构、组织和研究人员多年来持续不断地开展对“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本身就说明研究“国家竞争力”的实际意义。国家和地区作为一个行政地域概念,由于其地理区位、经济区位以及制度变迁、产业升级的差异,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地位是不同的,从而决定其国际国内社会上政治地位也存在差异。为了提高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增强竞争力,所有国家(地区)政府都积极开展对“国家(地区)竞争力”研究,只是在国家(地区)层次上研究竞争力必须落实在国家(地区)产业、企业的竞争力上。国家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全球竞争中所具有的生存和发展并由此获得收益的能力。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是以地区、产业、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为基础。国家在竞争中获取收益表现为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从区域上看,国家是其管辖的所有地区构成的,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构成是由其管辖的所有地区竞争力的集合。研究国家的地区竞争力重点应该放在经济先行地区如何发挥比较优势,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何缺乏竞争优势,研究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所有地区竞争力进而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从产业上看,一个国家(地区)区域内所有产业构成一国(地区)的国民经济。作为区域概念的国家(地区)的竞争力是区域内所有产业竞争力的集合。研究一国(地区)的产业竞争力,意义在于寻求一国(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并以此作为主要产业重点发展,营造产业竞争优势,获取竞争收益。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按照一定的分工原则,为满足社会某种需要而划分的,从事产品和劳务生产及经营的部门,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企业的集合。产业的竞争力同样也是同一属性的企业的竞争力的集合。同一属性的企业构成一个产业,所有产业的企业构成一国(地区)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国家(地区)竞争力最终由该国(地区)所有产业竞争力,进而由该国(地区)所有企业竞争力决定。 综上所述,如果用NC代表国家竞争力,AC代表地区竞争力,IC代表一国产业竞争力,EC代表一国企业竞争力,AIC代表地区产业竞争力,AEC代表地区企业竞争力,那么国家竞争力、地区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述: NC={AC1;AC2;AC3;……}……① NC={IC1;IC2;IC3;……} (其中IC={EC1;EC2;EC3;……})……② AC={AIC1;AIC2;AIC3;……} (其中AIC={AEC1;AEC2;AEC3;……})……③
四、结 论 1、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市场经济必然存在市场竞争。竞争本质上表现为利益主体之间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博弈,是利益主体之间比较生产力的竞争。地区竞争主体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