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开发西部是我国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大战略决策,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要坚决贯彻,认真组织实施。但在开发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一份冷静,这种冷静应该建立在实事求是和系统科学的思维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 西北地区开发的关键性难题
干旱化气候的持续发展是我国的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的根本原因。这种不利的自然条件不仅长期制约着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加剧的干旱化也是目前开发大西北所面临的关键性难题。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更多的人口和更大的经济规模,是实现西部开发面临并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西北地区目前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各盆地之中,并且盆地也最具开发潜力。研究表明,西部地区盆地存在着水量的负均衡和盐份向地表和盆地中心聚集的大趋势。而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人为活动条件下,会导致局域水循环变化并导致水盐失衡,进而影响土壤的水、盐分布格局,而土壤中的水、盐背景值及其分布又决定着植物种群、集群的自然选择,并成为人为经济─生态建设活动的自然基础。因此,水、盐时空分布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益的研究应成为制定西北开发规划的首要工作。
二、 西北地区干旱化趋势与水盐失衡
近年来,众多科学家从各种角度揭示了我国西北,乃至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持续干旱的发展规律,其中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两方面的事实:一是全球沙漠化分布 格局的变化;二是西藏高原隆升导致的环境变化。
沙漠是极端干旱气候的产物。我国西北是全球沙漠化面积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地质学的研究提供了西北干旱化持续发展的证据:由于地球板块运动的挤压,近200万年间,我国青藏高原由平均高度1000-2000米升到4000-5000米,天山上升了近5000米,秦岭上升了近2000米,造成了我国宏观地形呈现以青藏高原为屋脊,向太平洋方向梯级下降的态势。受此影响,北半球盛行的西风流由于受西部高原、山地的阻挡而分为两支,北支从西伯利亚-蒙古一线进入我国,南支与印度洋暖湿气流汇合从西南入境,形成了我国西北干旱,东南湿润的宏观气候格局。在我国西部高原、山地的屏障作用下,尽管西风流可以携带少量大西洋水汽进入西北地区,但只能从高原掠过,近地大气层含水量很少,致使西北地区,尤其是盆地中降水稀缺。这是造成我国西北持续干旱的基本原因,从而在西北发生了世界上最大的中纬度沙漠,并形成了沙漠外围巨厚的黄土堆积。
西北地区的干旱化是一种地质时空尺度的趋势,有着非常长的延迟和放大效应。意味着我们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将长期存在。这种趋势是人力不可抗拒的。因此,西北地区的开发与生态建设将是长期的艰巨的,并只能通过改善局域生态环境来抑制或减缓区域性气候的干旱化。
三、 西北地区内陆封闭盆地的水盐失衡
西北地区干旱气候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水资源极端匮乏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具体表现为水、盐失衡,导致植物种群向极端方向(耐旱、耐盐)演替。西北内陆盆地水分的输入主要来自降水较丰富的山区,在山区降水量最大达600-700mm/年,盆地降水则在200mm/年以下,甚至不足50mm/年,而盆地中的蒸发力却高达2000-3000mm/年。盆地降水稀缺,蒸发力强大的气候条件决定了进入盆地的水分最终以蒸发输出的方式为主,水分收支负均衡出现的概率很大。与此伴随的是,盐分没有排汇出路,盆地将始终处于盐分积累过程中,尤其是在局部流动系统和区域流动系统的汇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中的含盐量具有不断增高的现象。
大量事实表明,西北地区干旱化趋势已经在中、小时空尺度可以清楚的识别。近几十年中,罗布泊的消失,青海湖水位的持续下降和湖水矿化度的增高,慕士塔峰、博格达峰、祁连山冰川的退缩,新疆阿尔泰、伊梨地区、河西走廊林丛草甸面积的大幅度减少、种群退化……虽然不排除人为活动的影响,但在人口稀少、生产力相对很低的地区,如此大规模的生态退化,显然与天然条件下区域干旱化发展趋势有着重要的关联,而人为活动的影响处于次要地位,仅仅对局域生态退化进程起了加剧作用。
四、 内陆封闭盆地的水分转化与盐份聚集
内陆盆地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开发必须首先弄清盆地水分转化与盐份迁移聚集的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分配。
内地盆地是陆表松散岩土和可溶盐聚集的重要场所,也是地表水、地下水的汇集区。周边山地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在向盆地汇集的过程中,将山区岩石和土壤中的可溶盐带入盆地,使内陆封闭盆地盐分不断增加,并存在着向地表和盆地中心集中的宏观趋势。
大气降水是盐份的重要输入方式,在我国干旱内陆盆地中大气降水的含盐量可达几十毫克每升,最高可达0.2克/升。比我国沿海盆地高出3-4倍。在强烈的地表蒸发作用下,水失盐留,形成土壤表面自然的盐类积累。
内陆河流扮演着溶滤和盐份携带者的角色,把山区的可溶盐带入盆地。据测定,地表水在山口处的矿物度一般小于0.3-0.5克/升,而在河流中游矿化度则升至0.6-0.8克/升,到河流的尾闾湖区,矿化度可以增至数十克/升,甚至更高。
地下水通过毛细上升将盐份携带至地表。在内陆盆地中,由于降水稀少,蒸发、蒸腾作用强烈,土壤中来自上层的水分输入严重匮乏,在地下水埋深小于临界深度的地区,地下水毛细上升的水将水中的溶盐转至土壤表层聚集。
由地下水的径流排泄形成的盐份迁移与聚集。研究表明,内陆盆地中的地下水从局部源区向局部汇区迁移的过程中,矿化度大幅度升高,从盆地上游的1.0-3.0毫克/升到中游的10克/升以上。地下水的径流排泄返回地表则将大量的盐份聚集在土壤表层。
五、 内陆封闭盆地水、盐分布与土壤生态
土壤是陆地植被生存、繁衍的环境因子。从某种意义上讲,野生植物对生态环境的选择主要是对土壤中水分、盐分及温度等理化指标的选择。不同指标背景有不同的植物种群。研究表明,任何一种植物对水、盐、温度的要求都有最佳值域和可忍耐的极限值。例如,以胡杨、灰杨为代表的植物群落,最佳水、盐条件是潜水埋深在1-5m,土壤水矿化度在0.5-3克/升,若潜水埋深超过10m,土壤水矿化度大于5克/升,它们就会处于受抑制状态,甚至死亡,由红柳代之。若水、盐条件继续恶化,红柳也会消失,土地将成为盐土或沙漠。
在地表水分布区,植物种群总体表现为与河流相一致的条带状分布特征。在河流上游,往往以喜水、不耐盐的植被为主,随着河水盐份的增高,形成喜水、喜盐至喜水、耐盐,直至寸草不生的盐土地或沙漠。而地下水分布区,则受地下水局部流动系统控制,呈现面状分布的由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控制的植被种群分布。在干旱盆地生态中,我们常常见到受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布叠加影响与控制的植物种群的自然分带。
六、 人为活动对土壤生态的影响
地表水和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新疆、青海、甘肃、内蒙是我国单位面积水资源最少的省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为5.2万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值40.7万立方米的1/8,而且目前的水资源分布格局与利用格局极不协调。在人类与天然植被竞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的现状条件下,当地水资源仅能维持脆弱的生态和经济发展的最低耗水需求。而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无疑加剧了西北地区的生态退化。
人们截蓄地表水、开采地下水,用人工的源汇取代弱化的天然源汇,对土壤生态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这种人工源汇作用均会导致地表水、地下水以至土壤水的时空分布变化,导致盐份迁移与聚集的变化,而形成新的时空格局。例如:并在灌区引发由于地下水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