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地方战略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发展的思考      ★★★ 【字体: 】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发展的思考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37:32   点击数:[]    

有依托于现实所赋予的基础条件才能走自身发展的道路,与重工业发展相联系的产业链选择是民族地区的总体选择。
(2)根据各民族聚居点的特点,实施保护性政策,保护当地民族居民价值取向的所认可的生产方式
工业化、现代化在发展的历程又有不同的路径选择,而民族群体的对路径选择是现代化进程中重要因素。对一种生产方式来评价,并不能单纯从经济的角度进行衡量,而是要结合到人文社会中进行评价,并不是能带来效率的就是最好的,任何一种生产方式或生活方式都是人所进行生存与发展的手段而已,在人的群体中进行结合评价才能得到真正的标准。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多聚居在比较落后偏远的地方,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保存相当完整,当他们所面对工业化中所出现的各种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时,他们并不能很快适应,而且还可能排斥,所以我们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关注这一事实,要有步骤地进行引导,而不是一刀切地对原有生产方式进行否定,针对那些适合当地民族生存的生产方式还要给予政策性保护。
(3)培养区域发展增长极,点轴式发展,以点带面,促进城乡间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中也有一部分中心省会城市经济基础较强,工业体系完整,人才结构合理,又有资源优势,可以将这部分城市作为区域发展中的增长极,实行多极化开发,分段与整合相结合的方法。把区域内中心城市、中型城市和县级小城市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实行多极化开发与管理,加强一级中心城市的增长级作用。对于处于第一级的中心城市,利用其作为中心地带的资金、技术、科研、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集聚程度较强的优势,走“产业链规模经济”的道路,通过规模经济的崛起,使中心城市隆起为强劲的增长极,带动周围二级、三级地带的发展。而二、三级增长极点则根据集中战略原则,走专业化生产规模经营的道路,实施“板块规模经济”模式一一区域培育由一大批生产相同产品和相关产品的小企业集聚成群体如专业村、专业镇等,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作为区域的第一级增长极,要充分利用中心城市交通与市场营销网络的辐射力,把区域内各个板块的生产能力整合为区域竞争合力。大部分民族聚居地都是县级或县级以下的区域,要充分利用和周边城市的关系,利用城市的“扩散效应”,走产业链经济发展道路。
(4)加强人才发展战略,培育高素质人才,提高民族整体素质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素质人才匮乏。民族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整个族群的发展上,而且也体现在单个族人的发展上。发展经济是与人的发展相结合的,经济是人的经济,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大量现代化的资金运作与技术都需要相适应的人才进行操作,西部地区要发展首先就需要与发展经济相适应的人才。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占很大比重,历史与现实的原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少数民族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低,所以在西部开发中首先要解决就是教育问题,要加强人才发展战略,普及中小学教育,培育民族地区各民族高素质的人才。这样才能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储备,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促进民族间平等。民族地区针对民族性的特点,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应推行双语教学,既保持该民族的特性又添加现代因素,从而达到中华民族大一统格局。
(5)循环经济与粗放型经济并行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具体说来就是一一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人的福利最大化。必须认识到,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基本生存需要(饱暖)、生活需要、发展需要,从低到高,只能有先有后、逐步解决。在科学发展观下,人的需要既是分层次的也是多样化的,环境质量同样是人的福利之一。经济实力、资源储备、环境质量都成为构成人的福利的要素,都成为稀缺资源,一切人类必不可少的经济、社会、以及资源与环境保护活动都成为创造稀缺资源的活动。这三项人类活动之间的资源配置格局同样应当满足边际投入与获得的边际效益相等的原则。即在资源、环境、资金等稀缺资源间,只能以人的福利最大化为惟一标准来统筹。据此,必须认识到资源、环境固然是有限的,但用来治理污染的经济资源本身也是有限的。不能先验性地决定一个就比另一个更珍贵。哪个更珍贵,取决于哪个的市场价值更高。正确的选择是把有限的经济资源用在效率最高的用途上。6但在选择时后要注意到,人的健康是第一位的,还有就是生态环境有其不可恢复的特性。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多聚居于偏远地方,存在电脑科技等高新技术与刀耕火种相并存的状况,进行产业选择时,首先就要从当地人的生存状况出发,进行人福利最大化评价。在还在为满足生存与基本生活需要苦苦挣扎的地方发展粗放型经济也是可取的,而在已经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地方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 
对于民族地区发展与民族发展问题的探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只是从一个民族观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出发,引入了民族学的文化观,对现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寻求适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
综合上述分析,民族地区适宜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在正确的民族观下指导选择的,只有符合该区域各民族的发展需求,实现其历史阶段作为民族中的基本元素“人”的福利最大化的发展模式。加入了人文理念的经济发展概念才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针对西部地区中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以及多民族大杂居、少数民族小聚居的现实状况,引入正确的民族观,采取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是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

参考文献:

1、郝寿义  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胡鞍钢:西部开发新战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3、李善同:西部大开发与地区协调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高丙中: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M],天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5、施政一:民族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01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对区域经济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以宋代的区域经济研究为例

  • 下一篇文章:西部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及战略措施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发展的思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发展的思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本质...
  • ››温州模式与温州人的个性
  • ››开放型经济的结构性转变
  • ››经济发展在于创新
  • ››粤商与广东的航运业近代化:1842--...
  • ››王树楠与近代中国西部开发
  • ››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本节约:不同行业...
  • ››试论黑龙江省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参与...
  •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
  • ››西部大开发,利益导向和法制准备是...
  • ››西部民族地区企业生态产业链的整体...
  •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发展的...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