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了三年脱困的目标,但亏损企业的亏损额仍达36.4亿元。山东省国有大中型企业尚有18.2%未改制,12.4%的企业存在亏损。
由于环渤海地区工业结构偏“重”(重工业比重超过全国近6个百分点),因而从企业规模结构看,大型企业比重略高,中小企业相对较小。1999年大型企业的产值比重为50.53%,高于全国7.09个百分点(其中辽宁省大企业比重高于全国20.05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比重分别比全国低1.55和5.54个百分点(其中辽宁省的小企业比重低于全国13.74个百分点)。这也是该地区企业下岗职工多、再就业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3.产品出口竞争力和外资引力相对较弱
环渤海地区产品出口在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后获得快速增长,但是,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环渤海地区产品出口竞争力还较弱。东南沿海5省市与环渤海地区5省市面积都是51万平方公里,而东南沿海的出口份额占全国70%多,环渤海地区的份额仅占20%,广东一省的出口额就是整个环渤海地区出口的近2倍。
环渤海地区对外贸易依存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4显示,1999年全国进出口依存度为36.45%,环渤海地区平均为34.53%,低1.92个百分点;出口依存度与全国的差距还有所扩大,由1996年的2.49个百分点扩大到1999年的3.52个百分点。5省市间外贸依存度也有很大差距,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依存度较大,河北和山东相对较小。
利用外资的情形与外贸相类似。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大部分集中在东南沿海,环渤海地区的FDI占全国的份额较小,近些年还略有下降。1999年为20.04%,比前3年都低。环渤海地区外资区位引力(外资区位商)平均小于1,而且近些年也在下降,即由1996年的0.9443下降到1999年的0.8197。5省市中,天津和北京的外资引力较大,河北和辽宁较小;从近4年的变动趋势看,北京市的外资引力在不断增强,河北在波动中略有上升,而天津、辽宁和山东均在波动中有所下降(见表5)。出口竞争力和外资引力较弱,对环渤海地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是十分不利的因素。
4.区内产业趋同化,缺乏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
由于长期条块体制的分割,环渤海地区的项目安排上呈现产业结构的趋同现象。除了大部分省市都有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行业外,目前又在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甚至都要求有自己的出海口。区域内各省、市大多已形成自我循环的“都市经济圈”,区域联合的意向多于实质性行动,争当“龙头”的倾向依然存在。在要素合理流动特别是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项目开发和区内跨省市资产重组或共同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方面进展并不大。各自与国际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甚至大于区内联系,在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上存在着相互竞争这一客观现实。
三、新世纪环渤海工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1.推进工业化仍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化进程出现与全国相逆的趋势,特别是北京市已呈现“后工业化”特征。那么,是否可以认为,该地区的工业发展已不重要,工业化的任务已经完结?回答是否定的。
第一,尽管环渤海工业在地区经济和全国工业的份额下降,但是工业的主导地位迄今并未动摇。1999年该地区第二产业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平均份额分别为47.45%和41.38%,均高于第三产业(39.04%);该地区以占5%的国土面积和17%的人口,却贡献了全国近24%的工业增加值,是仅次于东南沿海的工业重心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环渤海工业对全国的贡献份额还在逐步回升。
第二,环渤海地区工业化进程还很不平衡,5省市只有北京市的“后工业化”特征明显,因而使得总体平均值降低,其余4省市的工业份额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1999年人均GDP最高的北京市达到19846元,而最低的河北省仅有6932元,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534元),相当于北京的34.9%;山东为8673元,相当于北京的43.7%。
北京市的工业化有其特殊性,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经济结构将主要以金融、商贸、信息等服务业为主,出现“后工业化”特征是必然的趋势。其他省市则应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由于制造业的规模效应以及生产率的提高,对整个地区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力和外部性。不仅有利于吸收大量人口就业,加快本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而且可以实现工业专业化与市场经济的互动发展。可以说,没有工业的振兴和现代化,就不会有新世纪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大繁荣。
2.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上
随着我国短缺经济的基本结束,依靠比较优势发展工业已难以为继,提高工业的竞争力已成为地区工业发展的关键。从环渤海地区未来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在全国经济或地域分工中担负的重任、以及地区自身发展的要求看,提高国际竞争力应当成为一个着力点。
第一,我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趋势,对环渤海地区工业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由于市场的开放,环渤海地区可以以其优越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及雄厚的工业基础和配套条件,吸引较多的外商投资,引进更多的外国先进技术,学习到更好的国外管理经验;同时,由于消除或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尤其是出口配额管制的放松),将有助于拓宽本地区工业品的国际市场和获得国外原料资源。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因工业技术和管理相对落后、生产成本较高导致许多传统产业难以同外国大的跨国公司竞争,如钢铁、汽车、重型机械设备等;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由于核心技术受控于发达国家,而难以成长起来。加入WTO将使国际竞争国内化,环渤海工业只有尽早准备,经受考验,才有在竞争中取胜的机会。
第二,环渤海地区在全国经济或地域分工中地位重要。一是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石油、铁矿、煤炭以及各种海洋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二是地理位置重要,北京和天津两个中心城市人口达2100万,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处于沿海对外开放地带的中北部;三是经济实力相对雄厚,石油、石油化工与海洋化工、钢铁、机械制造、电子、轻纺等在全国占据重要位置;四是交通发达,处于全国铁路和航空运输的中枢地位,海岸线长,沿海交通运输便利,拥有4个年吞吐量在2000万吨以上港口(天津、大连、秦皇岛、青岛),并有多条贯穿全国的铁路干线;五是人才集中,科技和教育水平高。因此,环渤海地区必须承担也有一定能力担负起与国外跨国公司抗衡和竞争的重任。
第三,提高国际竞争力也是环渤海地区自身发展的需要。正如上述问题分析所揭示的,环渤海地区工业在运行机制、结构高度化、出口份额和分工协作等方面,比东南沿海地区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出口份额仅占全国的20%,相当于东南沿海的28%;出口需求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相对较小。如果环渤海地区的出口规模能够接近东南沿海地区的50%,那么,全国一年将增加出口 300多亿美元,从而有可能推进我国外贸在世界排名的前移。因此,提高环渤海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无论对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还是对我国在世界经济地位的提升,都具有重大意义。
3.积极推动环渤海地区的产业整合
环渤海地区提高工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从许多方面努力。比如,要加快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依靠技术创新抢占产业技术的制高点;要通过制度创新,尽快建立起机制灵活的、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体制。除此之外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就是推动区域内产业的跨省市重组,实现环渤海地区的产业整合,以此形成区域整体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