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含量,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人,有效提高产业整体水平,进而提高产业的市场竟争力,在结构调整和优化开放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立特色农业。长期以来在自治区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目标的指导下,我区农业生产稳步发展。近年来,又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牧区经济的主线,着力于优化种植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增强综合发展能力,基本形成了以粮食生产为主逐步转向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生产、饲料生产多元发展的道路。2002年粮食产量98.4%万吨,基本满足了当地粮的需求,但目前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粮食生产成本过高,可以说国家对农区的水利等投人是不计成本的;二是粮食产量过低,并且是一季粮生产;三是农民收人水平低;四是区内对当地粮的要求在今后是程下降的趋势,对此对我区的农业生产要有新思路。第一,逐步减少粮食的种植面积,着力于特色农业,青棵是西藏人民生活不可缺少并不可替代的作物,所以,应在一江两河地区选择高产优质地段种植,保持一定的规模,基本保证人民生活的要求。种植面积的调减必然引发粮食安全的问题,本文认为不可孤立地看待我区的粮食安全,我区的粮食安全应当置于国家粮食安全的大环境看待。第二,随着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按市场经济规则,内地粮的成本将会进一步下降,我区内地粮的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所以在粮食的供求上除了必要的国家储备外,能用市场机制解决的政府无需大包大揽;第三,提倡对低产田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西藏自然环境恶劣,林草对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的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从长远看也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政府要增加初期的资金支持,按每成活一棵树,每绿化一亩地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若干年后,树可成为经济林,草地可以成为牧场,国家的支持也逐年减少。第四,调整种植结构,在城镇近郊增加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的面积,在水利资源丰富的地区可开展水产和家畜的规模养殖,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人,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城镇及农区的生活结构;第五,在退耕还林还草的过程中加大科研投人和引进,尽量种植针叶林、小叶林和耐寒耐旱的草种,彻底改变我区目前以杨柳为主和野生草为辅的局面,再造西藏秀丽的山川,还四季以绿色。调整种植结构是一项宣传、科研、实践联动的工作,务必花大功夫下大力气,才能确保农牧区的稳定与发展。 建立优质的牧业。牧业在我区国民经济中占有较重的位置,据2002年统计,我区有牧业县14个,半农半牧县24个,牧区预计占我区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年末牛羊存栏数2415万头只,主要集中在藏北高原和其它自然环境较差的地区。我区牧业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近几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品种改良,结构调整,草场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科研成果推广慢,科技队伍不足,科研成果推广慢,出栏率低,草场超载退化,流通不畅等问题依然存在。实现我区牧业的跨越式发展,第一,要加大科技投人,建设一支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高素质,事业心强的畜牧业科研队伍,不断强化畜牧业科研攻关,对制约我区牧业发展的品种改良、结构调整草场建设、生产周期等问题要有前瞻性的可行方案,积极借鉴和引进国际上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使我区的畜牧业走出传统的自然经济模式。第二,要彻底改变思想观念.,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提高牧民的商品经济观念,采取行政和市场的双重手段,提高生畜出栏率,推进畜牧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积极探索规模化经营的路子。第三,疏通渠道,通过建立畜产品交易市场,使我区的畜产品能作为我区经济的一大优势而走向全国。内蒙的“小肥羊”可以走遍全国,而我区的绿色牛羊却“足不出户”。要通过加大宣传舆论力度和疏通渠道,使我区的资源优势真正变成商品优势,成为牧民的摇钱树。第四,要深人开展畜产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鼓励民间投资,建立肉类、绒毛、皮张的初加工、深加工基地,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 2、建立效益环保型的资源开发业。西藏资源丰富,蕴藏量大,锰、铜、菱镁等矿产资源储量均在全国前列,地热、水利、活木林等储量也在全国之首。科学的开发利用现有资源,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需要做好的一篇大文章。第一,加强对资源的调查,包括其结构、储量、质量等。第二,制定科学的开发利用方案和产业政策,对国家有规定禁止开发的(如林木开发)要坚决执行国家的规定。第三,对矿藏的开发利用,开发价值较大的由政府开发,鼓励多种所有制形成,共同开发,在资源的有偿转让上,要实行招投标和公开拍卖,确保国有资源不流失。第四,严格制定排污标准,对不符合环保标准的开发坚决禁止。同时要制定资源开发的环保补偿办法,对开发之后的矿场要由受益人就地绿化,不符合绿化条件的要异地加倍绿化,对林木的开发也要实行伐一种二的补偿办法。第五,充分利用我区的水利资源,重点是根据我区居住分散的特点,加强中小水电站的建设,改善基层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兴水利工程,实施多段的筑坝储水,一方面一可以解决自流灌溉,发展水产品;另一方面也可以开发水上景点,改善自然环境,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第六,加快对我区资源开发利用由开发型向半成品、产成品开发加工型的转化,重视科学技术的先导作用,充分发挥资源利用的最大经济价值,不仅可以扩大财源,带动相关产业,而且可以缓解我区目前的就业压力。第七,加快青藏铁路和区内公路建设,解决资源开发利用在运力上的瓶颈,降低运输成本。 3、建立符合西藏特色的优势加工业。工业发展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西藏工业从无到有,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尤其是民族加工业和特色的加工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拥有了自己的品牌。2002年西藏工业产值达到21.63亿元,占GDP13.4%,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受交通、能源、融资、技术等因素的制约,西藏的工业基础仍然很差,是我区产业结构率最为薄弱的环节,更无法与全国相比。有学者认为,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没有现代化就谈不上全面的小康社会,实现西藏的跨越式发展首先要实现工业化,工业化是我区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性任务。本文有异议,工业化固然重要,但西藏的工业化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着力于把拳头产品做大做强,而不能面面俱到地建立工业体系,要承认落后,承认差距,按照“非均衡发展理论”和“后发优势理论”,开创西藏特色的工业发展道路,而实现西藏工业的跨越式发展,第一,科学开发利用我区的资源优势,选择强势产品开展精深加工,形成农畜副产品、矿产品的开发加工产业链。我区水电资源丰富,占到全国的29.17%。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充分发挥水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要以国家实施“西电东送”为突破口,加强对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论证,力争纳入国家“西电东送”的开发序列,把西藏建成国家水电能源基地。第二,大力发展藏医药业,藏医药业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年来有了很大发展,不仅走出区门,而且走向世界,成为我区的优势产业之一。藏医药的发展,首先要整合我区的资源加工优势,以资产技术为纽带组成几个大的藏药集团,改变目前“零散、乱”的局面。其次要加大科研力度,跳出“重传统”圈子,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加工技术和工艺的飞跃,做大做强若千个具有核心技术和竟争力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品牌。再次加强藏医药剂师的培训,在全国形成统一的营销网络,改变国内市场供需脱节的矛盾。第三,积极探索高科技产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