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结合,是当代经济学的一大课题。
4,社会契约关系在各国社会中均存在,但当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具有大发展的气候。可以说,对各国社会契约关系的分析,十分有助于深入解剖该国社会经济的内部结构。
为此,在进行现代各国的经济关系比较时,我们将以产权关系、职权关系、社会契约关系为主线来展开。
第四节 经济关系的比较
经济关系到比较有两个完全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对社会或国家的比较,就是比较不同时代或不同国家所存在的经济关系。二是指对经济关系不同类型相互之间的比较。据此,在本节中,我们也就分为两个部分。
一.纵向与横向比较的原理
经济关系是历史的产物,因此,不同时代的经济关系必定是有所区别的。然而,各个时代经济关系的区别,不是互不相关的区别,而多半是同一类型的经济关系的比较,即经济关系的纵向比较。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某种类型的经济关系将走向消失,某种新类型的经济关系将兴起。因此,在对经济关系进行纵向比较时,就要有能对所有时代的经济关系都能容纳进来的类型。
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劳动占有关系与劳动交往关系为主线,使各个社会形态的经济关系都可以分别从两条线来加以比较。从劳动占有关系,我们可探索原始社会的氏族(或部落)公有关系,奴隶社会的财产与奴隶人身同时被占有的关系,领主封建社会的财产占有与农奴人身不完全被占有的关系,地主封建社会的财产占有与农业生产资料出租使用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占有与劳动力定期出卖的关系。从劳动交往关系,我们可了解不同所有者或生产者之间,从没有交换到有交换,从产品(商品)的交换到生产要素的交换,从简单的交换到越来越复杂的交换。
以上对比,一是社会历史的主线,是高度概括,而不是全部内容;二是着眼于本质,没有复盖所有的现象。今天,我们从现代社会三种基本经济关系来进行分析,可以更有利于对经济关系作横向比较。就是说,可以针对同一时代出现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进行经济关系的比较。
对产权关系的比较,包含着公平与效率两方面的判断。在公平方面,要看各国居民在财产占有关系上的平等程度如何。当不同居民之间,财产占有上的差距不仅远超过个人经营能力上的差距,而且严重妨碍到占有财产少的居民的正常生活时,其不合理就是现实的了。在效率方面,要对比各国的资产组织形式是否有利于生产效率的发挥,有利于资源的配置。
对职权关系的比较,一方面是对比职权的结构、分布、复盖范围以及对经济运行的作用;一方面可对比职权关系本身的明晰化、规范化与职权行使的效率。由此可考虑一国的政府效率与任何一种科层组织的合理性。
对社会契约关系的比较,主要是看各国社会关系的发达程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哪些途径、哪些实体来实现这种关系。实现社会契约关系的社会组织产生的情况如何,能否稳定与发展,对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如何。
二.本质与作用比较的原理
职权关系、产权关系、社会契约关系是现代社会三种基本经济关系,对于各国的经济运行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
1,产权关系是当代世界各国经济的主要载体。自从私有制产生以来国家的法律都在不断地完善它,由此导致商业、经济交易及“市民社会”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获得统治地位以来,产权关系得到更全面的保护与规范,各种制度创新都有利于产权关系发展成为社会交往与经济交易成本更趋减少的形态。经济生活越是国际化,发达国家越是可以将更为成熟的产权关系规范推行于世界。现在的所谓“国际惯例”,主要是反映产权关系的内容。
产权关系对经济运行的作用在于;①它规定了个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经济利益的基础。个人的物质利益来自他对劳动产品或财产、财产收益的占有,这是人们安身立命之所在。在这个基础上,社会中的财产创造与积累就有了一个基本动力。②它提供了对社会中各种经济当事人进行约束的客观依据。产权关系主要从市场中表现出来。人们在市场中从事经济活动,如有不当,将会得到收益减少或财产受损的后果。这就约束人们从理性出发而不能任意行事。产权关系的合理化使得人们经常受到来自市场而不是什么别人的监督和惩罚。③它促使人们珍惜属于自己个人或集体的资源,有人操心有人爱护,使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④它是社会经济生活中处理大量经济矛盾的前提。泾渭分明的产权关系,是界定各个利益主体的责任、权利、收益分配的主要依据,它不仅可以事后作为矛盾处理的依据,也能成为事先克制利益主体之间发生矛盾的戒律。产权关系越明晰,越能减少利益冲突和摩擦,理顺和协调各方的经济关系,提高经济运行效率。⑤综合以上作用,可以论定:明确的产权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各个经济当事人在市场中的活动,所面临的机会、责任、风险都按产权来分发,社会经济在一种规范的条件下有序地运行,生产力得到促进、保护。
当然,产权关系只是商品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关系,它的社会、历史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任何一个思想家都可以对产权关系进行系列性的批判,并由此勾画更美好的社会蓝图。但是,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任何一个科学的(不是空想的)、理智的(不是感情用事的)、现实的(不是浪漫的)社会变革者,都只能完善、改进产权关系,有条件地补充、限制它,而不可能全面替代它。
2,职权关系是产权关系的伴生物。一方面,当产权关系在经济基础中运行时,职权关系也相应地在上层建筑即政府机构中运行;另一方面,当企业在市场上按照产权关系来行事时,企业内部则按职权关系来行事。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产权关系的成熟完善,也要求社会管理水平与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更加提高。
在完全属于社会管理的事务中,必须由职权关系来运作。因为在这个领域中,①决不允许有经济交易存在,不允许货币作为解决事情的手段。“有钱能办事”在这里是非法的,能不能办事只能看符不符合规定。②决不允许管理机构有自己独立分离出来、可以货币化的利益,有了这样的利益,必然产生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办事,看出钱多少决定如何办事的腐败行为。
在经济活动中,以职权关系还是以产权关系作为依托,是一个可供选择的问题。两者相比,依托职权关系可产生以下有效性:①可以使信息集中到一个中心,制定出计划,通过体现上下级关系的指令将计划意图直接贯彻下去。在调动资源时,减少了讨价还价的麻烦与违约的风险,起到迅速、有力的作用。②同级之间的交往可以在上级的既定安排下,在稳定的状态下持续。③职权关系所形成的“科层”组织,内部各个个别组织的经济利益和自主权是受到抑制的,这易于使这些组织直接按计划偏好而不是按市场收益来组织活动。
上述有效性,在以职权关系为最大依托的行政计划体制中得到了发挥。我们曾认为着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夸大了这些有效性。其实,这些有效性是有条件的,越是其运作范围小,有效性就越大。原因在于:①在较小的范围内,才能使信息较完全较迅速地集中到一个中心,制定出一个所要应付的变量不多的计划,并通过指令来加以贯彻。②在较小的范围内才能完全地安排同级之间的联系,并予以监督使之规范化。③在较小的范围内才能控制住经济组织的自身利益,使他们从“服从”上级得到的利益大于从自行其事中得到的利益。④在较小的范围内才能使计划偏好的目标更加明确。总之,如果在国民经济的一个大范围内普遍依托职权关系,其有效性就难以存在。
以职权关系为依托的经济成分会产生以下缺陷:①由于行政分权,造成资源高度集中下的严重资源分散。生产要素在“条块分割”下不能有效地流动和再分配。②排斥了市场竞争,各种当事人都出现懈怠倾向,要想通过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